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拾遗楚韵寻非遗 剪纸创新续文脉

时间:2025-08-07

来源:中国网旅行天下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14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南省怀化市嬉麓非遗特色街区开展实践。怀化浸润于楚文化之中,嬉麓街区汇聚了众多非遗瑰宝,而承载楚地千年灵韵的舞水剪纸成为实践团此行关注的焦点。

走进嬉麓街区的舞水剪纸工作室,团队成员们见到了舞水剪纸第四代传承人邬金老师。“舞水剪纸源于湘西怀化舞水流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诞生与楚地民俗文化密不可分,传统剪纸多取材于楚地神话、端午龙舟、湘西民俗等题材,既保留南方剪纸的细腻灵动,又融入湘西山水的粗犷意境。”邬金老师侃侃而谈,介绍起了舞水剪纸的渊源。

工作室内的作品纷纷吸引了团队成员们的注意,有灵动的飞鸟、娇艳的牡丹、活灵活现的金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传统花鸟鱼虫图案,也有舞水河风光、怀化古老建筑等展现地域特色的元素……其中,一幅以“鹤舞新春”为主题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中,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在梅花丛中翩翩起舞。仙鹤的羽毛通过细腻的阳剪手法呈现,每一根线条都流畅而富有动感,仿佛能看到它在展翅翱翔。仙鹤的眼睛则采用了点睛之笔,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小黑点,却让整个仙鹤瞬间有了神韵,炯炯有神。周围的梅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的花瓣线条清晰,有的则若隐若现,恰似国画中的写意风格,给人一种朦胧而又诗意的美感,令人惊叹“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竟能创作出如此神奇的作品。  

“要剪出一幅像样的作品,每个核心步骤都得下足功夫,半点儿马虎不得。就说材料挑选吧,得挑那质地均匀、厚薄适中的红纸,对着光看时纹理细密无杂,摸在手里有恰到好处的挺括感,太脆易裂,太软又难定型。工具准备也有讲究,大剪刀要磨得刃口锋利,开合时得顺滑无滞涩,小剪刀则要尖细灵活,刻刀的角度得反复调试,确保能够精准刻画细微处。主题构思和构图都要在脑海里先画出个大概轮廓。折纸时手腕得稳,每一道折痕都要用力压平,保证边缘对齐,不然剪出来的图案就会歪歪扭扭,失了对称的美感。画稿要用细铅笔轻轻勾,线条不能太重,避免剪完还留痕迹,破坏了红纸的鲜亮。裁剪最为关键,剪刀得吃紧纸张,匀速游走间让线条流畅舒展,细小部位用小剪刀或刻刀小心刻画,力度轻缓以防剪断。最后是修剪调整、固定定型,每一个环节都得沉下心来,带着耐心与专注细细打磨,才能让剪纸在指尖绽放出应有的光彩”。邬金老师摩挲着刚剪好的作品,眼里带着笑意,“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运用了阳剪,能使线条流畅连贯,图案的边缘细腻平滑,可让作品呈现出一种精致、灵动的美感。”

守艺难,更难的是让老手艺“活”在当下。作为第四代传承人,邬金老师深知舞水剪纸面临的挑战:传统语境变迁、年轻一代疏离、市场空间萎缩。她的创新之路精准锚定年轻群体:见侄女喜爱动漫,便尝试将二次元人物融入剪纸,从《原神》中的钟离到《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一个个角色通过剪纸艺术呈现,既有传统镂空技法的韵味,又充满青春活力;发现年轻人热衷收藏“吧唧”(徽章),便将剪纸图案复刻到金属徽章上,推出“楚韵剪纸吧唧”系列,让剪纸从平面艺术品变为可随身携带的潮流单品。“现在常有年轻人来定制动漫剪纸,还有学生带着我们的吧唧去漫展,这正是非遗‘破圈’的开始。”邬金老师谈及这些尝试时,眼中闪烁着光芒。

这种“破圈”绝非简单迎合,而是以剪纸艺术为核心,借助新载体、新语境,极大拓展了非遗的传播半径与生存空间,赋予了其强劲的现代生命力。

作为青年学子,团队成员们在邬金老师身上看到了传承者的坚守,更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过去总觉得非遗离年轻人很远,此次实践却让团队成员们明白:非遗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年轻人主动靠近、积极参与的行动。青年一代应接过传承接力棒,让楚韵非遗在创新中延续活力,让千年文脉在青春力量中薪火相传。正如邬金老师所说:“年轻人的关注,就是非遗最好的养分。”(吴思源)

【责任编辑:李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