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在河南兰考成功完成全国首个公众互联网G-SRv6单栈现网验证。本次试点创新性地实现了在内容、终端保持IPv4/IPv6双协议栈的环境下,网络内部率先部署IPv6单栈,标志着中国移动在推进互联网代际演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当前,我国互联网正处于IPv4向IPv6演进的关键阶段,在IPv4/IPv6双栈并存期间,需同时维护两套协议栈,网络复杂度、设备硬件要求及网络运维成本较高,且依然面临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同时,在公众互联网环境下,海量内容与终端短期内难以全面支持IPv6,内容、网络、终端互相依赖,IPv6单栈演进面临严重的长尾效应。面对这一关键问题,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及河南省、市、县公司抽调专家组建虚拟团队,组织华为、亚信等设备制造商、集成服务商,经过十余次深入的技术研讨,创新性地制定出路由迭代G-SRv6解决方案,实现网络内部连接均采用IPv6单栈、将互联网IPv4流量封装在IPv6数据包中承载。在控制面,通过优化BGP路由策略,实现IPv4业务路由在IPv6 BGP环境中的跨协议栈传递;在转发面,通过匹配G-SRv6内层IPv4地址,成功解决了原有的ACL、QoS、CGN等IPv4调度策略对G-SRv6封装后流量失效的问题。经实验室测试验证后,分批对现网设备开展调整割接,成功完成兰考全县G-SRv6单栈能力部署,且迁移过程中业务全程零中断。目前,中国移动在兰考的13万户光纤宽带客户、700条政企专线客户流量均通过G-SRv6单栈网络承载,所有业务均100%稳定运行,时延、抖动、丢包率等关键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原有网络水平,且网络开销增幅低于5%。
本次试点全面验证了G-SRv6单栈架构承载互联网IPv4/IPv6双栈流量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在协议复杂度方面,仅需维护一套IPv6协议栈,运行网络协议数量降低至原来的一半,大幅降低了配置的复杂程度。在资源利用率方面,统一的IPv6单栈链路结合G-SRv6压缩技术,有效保障了传输效率。在运维管理方面,依托SDN全局可视化管理,实现了业务自动开通和故障快速定界,运维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业务支撑方面,G-SRv6可编程能力原生支持网络切片、随流检测、ARN等新功能,实现了业务流量的智能调度、差异保障。
中国移动始终致力于IPv6+技术创新和网络演进升级的积极探索。为解决原生SRv6转发效率低的问题,中国移动牵头制定了G-SRv6头压缩技术体系,有效加速了SRv6的应用进程,并在全球十余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今年7月1日,国际互联网标准组织IETF发布新一代互联网基础协议(SRv6)的核心标准RFC9800,G-SRv6作为核心技术纳入该标准,彰显出我国在互联网基础协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互联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次兰考公众互联网业务G-SRv6单栈承载试点的成功,不仅成功剥离了双栈架构的冗余负担,更充分释放了IPv6单栈的原生潜能,是中国移动推进IPv6规模部署的又一次极具价值的创新尝试,也将引领全球互联网向基于G-SRv6的新一代智能化协议栈全面转型。
来源:中国移动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