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缭绕的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茶山深处,一群佩戴“茶山卫士”标识的身影穿梭在茶园与茶企间。他们既是普法宣传员,又是纠纷调解员,更是生态守护者。这支由党员、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护林员等组成的队伍,将普洱茶“渥堆发酵”工艺精髓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创新推出“茶法共渥”治理模式,书写出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
控温,法治浸润如茶引香。“鲜叶要杀青才能激发生命力,法治意识要培育才能扎根人心。”最美政法干警俸明荟正用制茶工艺讲解普法重要性。针对茶农法律知识薄弱、茶企合规意识不足等问题,“茶山卫士”创新推出“三茶普法”机制:在春茶开采季开展“采茶说法”流动宣传,在制茶旺季组织“车间微课堂”,在茶叶交易期举办“以案释法”现场会。
3年间,这支队伍累计开展法律培训126场,发放《常用法律手册》2700余册,培育“法律明白人”214名。通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专业法条转化为“茶山语言”,用茶叶交易纠纷案例阐释法律条文,让法治精神如普洱茶发酵般,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逐渐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
调湿,多元调解化解纠纷。“多亏你们调解,太感谢您了。本来以为起诉到法院至少要好几个月才能把事情解决,没有想到你们诉前调解这么快,小半天不到我的六万元茶叶款就拿回来了。”案件得到圆满解决的张某激动地说出了这句话。针对茶叶交易中常见的质量争议、合同纠纷,勐库镇整合司法、农业、市场监管等力量,在3个重点产茶村设立“茶事调解室”,构建起“1名法官+1名农技专家+2名行业调解员”的专业化调解团队。
调解员们创新“茶桌调解法”,将调解现场搬到茶地、茶厂、茶室,用“讲茶理”的方式“明法理”。2024年以来,全镇茶事纠纷调解成功率从72%提升至94%,平均调解时长缩短至3天,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种将茶文化中的“和为贵”理念与法治调解相结合的做法,被当地茶农亲切称为“茶山减压阀”。
去杂,精准监管净化市场。在冰岛忆古茶叶精制茶厂检测室里,工作人员正对待售茶叶进行农残检测。“我们建立了‘三色预警’监管机制,对守信企业亮绿灯,问题企业亮黄灯,违法企业亮红灯。”市场监管所负责人介绍。“茶山卫士”联合多站所开展“清源行动”,重点打击以次充好、商标侵权、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针对初制所、小微企业等合同管理不规范问题,他们还编写《茶企合规经营指引》,指导7家茶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帮助“勐库大叶种”等地理标志产品实现产值提升。这种既“打假”又“扶优”的监管模式,让勐库茶叶市场焕发新活力。
护境,法治护航生态发展。“我们村8300亩古茶园终于保住了!”看着重新披上绿装的山坡,大户赛村护林员李忠文感慨道。勐库镇将生态保护作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茶山卫士”协同林业、环保等部门建立“网格化”巡查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砍伐、违规开垦等行为。
在法治约束与政策引导下,全镇茶园面积20.17万亩,有机茶园认证10.4万亩(含有机转换证)。2024年干毛茶产量1.51万吨,产值18.42亿元,平均亩产干毛茶107公斤,均价121.99元/公斤。通过推广绿色技术,茶叶品质显著提升。如今的勐库茶山,实现了“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勐库镇“茶法共渥”的治理模式成效显著,这种将法治元素融入茶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让“茶法共渥”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从茶园到市场,从调解室到检测站,“茶山卫士”用法治智慧守护着茶香,更守护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双江县委政法委、临沧市委政法委、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