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护蕾信箱”,成了孩子们的“解忧树洞”

时间:2025-08-0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2024年10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中小学校里,多了一个特殊的信箱——“护蕾信箱”。

“护蕾信箱”至今累计收到学生投递各类信件157封。所收信件中,有教学优化建议21件、情感困惑倾诉51件、生活服务需求18件、校园欺凌求助13件、法律咨询服务11件……

景洪市普文司法所通过“一对一”暖心回信37封,为学生们高效解决38个实际问题。

(“护蕾信箱”信件分析研判会)

管理“护蕾信箱”有巧思

“护蕾信箱”被设计成一座房子的形状,左上方贴上了一个“解忧树洞”的标签,有醒目且温馨的一句话:“同学,那些你想要倾诉和被听到的话,可以写纸条投入信箱。”

“真会收到孩子们的来信吗?”起初,景洪市普文司法所所长杨李红心里也犯嘀咕。

没想到,“护蕾信箱”设立后,成了普文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特色名片,不仅成为解决学生个体难题的“暖心窗口”,而且成了撬动全社会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关键支点。

“目前,打开‘护蕾信箱’的钥匙只有我有。”杨李红说。这样一来,普文司法所工作人员去学校的次数勤一些,学生们的隐私就能得到保护,诉求也将及时反馈至司法所。

“护蕾信箱”为白色,在选址和管理上倾注了一些巧思。

在选址环节,“护蕾信箱”充分考量学生的使用需求,将信箱设置在教学楼转角、宿舍楼旁等位置,搭配生动活泼的卡通标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放心投递、绝对保密”的理念深入学生心中;在管理方式上,“护蕾信箱”建立了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从开箱登记到分类处理,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规范,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不辜负孩子们的每一份信任。

(工作人员从“护蕾信箱”中取信)

谁来回信呢?杨李红化身“小杨姐姐”作为“护蕾信箱”的特定“收信人”。

取信之后,杨李红先将来信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分类统计情况向相关部门汇报,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

“如果是学校管理问题,及时找到学校管理方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如果是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情感问题、起外号和孤立同学这种有校园欺凌苗头类的问题,司法所普法工作人员一定会记下,在下次校园普法活动中重点宣讲法律知识……”

“护蕾信箱”通过对来信情况不断优化,功能性越来越强,一方面打破传统单向“灌输式”普法的壁垒,另一方面打破传统信箱一设了之的固有模式。

“护蕾信箱”让心愿实现

“如果我有一天消失了,这个家会不会好一些?”小杨姐姐收到学生小玉(化名)的信件时,看到这句话,急得“头顶冒冷汗”。

小玉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日里与爷爷奶奶沟通不畅,认为自己没有得到有效的陪伴。

信件中,小玉告诉小杨姐姐:“父母总是问她考试成绩,压力比较大。”

于是,小杨姐姐赶去学校找小玉谈心谈话,进行心理辅导。

“小玉住在学校里,周末才回去,我抓住时间节点,尽可能地与她沟通谈心。”杨李红说。

但也不能总去,孩子心理负担会很大。于是,杨李红一方面用手工纸做小扇子、书签,并将“礼物”附在信件后,及时寄送给小玉;另一方面,普文司法所联合妇联、教育部门及时前往她家中开展走访。

“之后,她回信说,父母对她的态度转变了,成绩也提高了。”这让小杨姐姐的心头暖了很久。

“我总会想到你来看我的那天。”“我希望您能听听我的心事。”如今,五颜六色的信封堆满普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桌,上面写满了孩子们的心愿和诉求。

孩子们稚嫩的字句里,藏着一颗颗渴望被关切的心,深深牵动着司法所工作人员,促动大家一心把这件事做好做到位。

(小朋友们寄来的信件)

串联成“护蕾”联合行动

“护蕾信箱”最开始是普文司法所在网络购物平台上购买材料手工制作而成,后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迅速推广。

回信多了,小杨姐姐自己也被“治愈了”。

小黛(化名)画了一幅漫画寄给小杨姐姐,感谢小杨姐姐帮助她挽回了与小伙伴的友谊,希望小杨姐姐去看她。结果,真见面了,小黛却害羞起来,导致小杨姐姐一直在反思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

“当时,她哭了。”后来,小杨姐姐再次收到小黛的回信。

信件中说:“小杨姐姐,谢谢你的关心关爱,每当晚上,我总会想到你来看我的那天,真的永难忘怀。”这句话顿时让小杨姐姐感到欣慰。

小肖(化名)向小杨姐姐倾诉被起绰号的烦恼,小杨姐姐立即支招:“你要勇敢地告诉同学,我不喜欢这个外号,也不喜欢你们给我起外号。如果同学们还起外号,你就告诉小杨姐姐,让小杨姐姐找老师。”

青少年心理问题是隐私,见面时不好说清,写信是个不错的沟通方式。

如今,小杨姐姐收到的心愿越来越多了。“一个个心愿藏着社会治理议题,一个个心愿串联成一个个‘护蕾’联合行动。”普文司法所构建起“收集—研判—处置—反馈”的闭环工作体系,建立了“1+3+N”工作模式,即1个工作专班统筹协调,联合学校、公安、妇联3个部门,整合心理咨询师、法治副校长、社区志愿者等N类专业力量,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合力。

不仅如此,该所通过建立信件动态分析机制,将信箱反馈的共性问题提炼为社会治理议题。在此基础上,联合学校推出“小杨姐姐解忧树洞”心理疏导品牌,与社区共建“青少年成长驿站”服务阵地,定期开展关爱少年儿童活动,形成家、校、社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持续增强辖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暑假期间,普文司法所开展以关爱儿童心理成长为主题的活动,效果显著,参与度高。

“其实,我非常期待收到学生们的假期来信。”小杨姐姐说,这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金属箱体,成为花儿解忧的大窗口。(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