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腾不息的湄公河上,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日夜守护着这条“东方多瑙河”的安宁。从70后功勋船长到90后航海新锐,三代“湄公河卫士”用生命丈量着这条国际水道的每一寸水域,将航海经验代代相传。2025年7月17日,“谭建华航海工作室”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这条黄金水道的守护事业进入了系统化传承的新阶段。
从民船船长到人民警察:谭建华的使命转身
2011年湄公河“10•5”案件发生后,资深船长谭建华毅然投身护航事业,成为首批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队员。这位被誉为“湄公河活地图”的航海专家,拥有27年澜沧江—湄公河航行经验,累计航程超30万公里,对航道特征了如指掌。
作为航海技术带头人,谭建华不仅发明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滑板式流线型舵”,还编纂了《湄公河航道与引航》《湄公河航行参考图》《湄公河水上事故警示录》等专业著作,填补了该流域航海技术领域的空白。他总结的航道数据和航行经验,为四国联合巡逻执法和流域航运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谭建华航海工作室”正是要系统传承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持续守护这条国际水道的安全与繁荣。
“培养一名合格的操舵手需要10到15年。”谭建华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退休前培养更多操舵民警。
每天清晨,西双版纳景哈警务码头的训练铃声准时响起。在“谭建华航海工作室”内,谭建华正通过视频为亓晓东等航海专业人员讲解险滩引航技巧。这种“传、帮、带”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工作室的日常。
从海警到湄公河舵手:亓晓东的10年蜕变
2005年入警的亓晓东,2011年响应号召从山东海警调赴云南,成为首批湄公河护航队员。初到湄公河时,这位习惯大海航行的海警被“原始羊肠小道”般的航道震惊——这里没有开阔海域的导航条件,只有与礁石、浅滩“硬碰硬”的较量。
在“湄公河活地图”谭建华的言传身教下,亓晓东从零开始学习内河航行:通过“花三梗四泡八尺”的水文口诀判断水深,研读师傅编写的130万字《湄公河航道与引航》,掌握340页精密航道图的每一处险滩。2016年一次惊险的船舵失灵事件中,正是谭师傅传授的应急经验让他们化险为夷。
从最初紧张得“心要跳出来”,到如今参与100余次巡航,亓晓东不仅荣立三等功,更参与编写《湄公河内河船艇驾驶》教材。这位80后党员正朝着“像谭师傅一样成为合格舵手”的目标奋进,用执着守护着这条流淌着中老缅泰四国友谊的黄金水道。
从航海新兵到湄公河执法尖兵:甘金全的成长之路
1997年出生的甘金全是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最年轻的成员之一,2017年加入湄公河护航队伍后,凭借出色的适应能力、勤学好问的态度和敢闯敢干的胆识,迅速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他的带教师傅谭建华回忆道:“金全学习能力强,胆大心细,遇到困难从不退缩。”
刚入警时,甘金全和同期队员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强化训练。在谭建华的指导下,他们系统掌握了测深、绞滩、系缆、钢缆插接和船艇操纵等专业技能。白天现场实操,夜间理论学习,这种“师徒制”的培养模式让年轻队员快速成长。
2018年,甘金全第一次独立掌舵时,执法艇像“摇摇床”一样左右摇晃,这段趣事如今成为队里激励新人的典型案例。谭建华常说,成为一名合格的舵手,需要过五关——航道关、水文关、操作关、引航关、独立关。甘金全以此为奋斗目标,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师傅编写的教材,反复揣摩操作要领。
“不要怕,大胆操作,有我在。”师傅的鼓励让他逐渐建立起自信。如今,甘金全已能熟练操控三代执法艇,仅在应对险滩急流时还需进一步磨炼。“要把目光放远,时刻保持警惕。”谭建华的这句话,已成为他操舵时的座右铭。
从青涩学员到独当一面的执法队员,甘金全的成长印证了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培养队伍专业能力素质的成功经验。这支队伍严谨专业的作风,正通过一代代师徒的言传身教不断延续。
使命的接力:共同守护湄公河
晨曦,天色渐明,西双版纳景哈四周青山环抱,薄雾萦绕,执法艇在景哈警务码头齐整停泊。“叮铃铃……”清脆的铃音打破清晨的宁静,53101艇艇长谭建华与全体艇员开始了一天的训练,他与航海专业人员亓晓东进入刚刚成立的航海工作室利用视频熟悉航道,并针对险滩的引航进行重点讲解……谭建华对执法艇航海专业人员进行传、帮、带,远不止这些,他还利用各种方法教徒弟们快速记忆湄公河航道与水文、手把手传授船艇操纵技术,开展航行经验传承,让他的徒弟们早日实现独立驾驶执法艇。
夜幕降临,执法艇结束一天的巡航缓缓靠岸。亓晓东在笔记本上写下:“今日巡航,一切正常。”这简单的记录,承载着三代“操舵人”对湄公河的庄严承诺。从谭建华的“活地图”到亓晓东的“硬功夫”,再到甘金全等年轻队员的快速成长,湄公河上的生命航线,正在续写新的篇章,让这条奔腾的河流真正成为和平与繁荣的纽带。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沿岸百姓和地区的安全稳定。”谭建华对年轻队员们说,“这份责任,需要一代代‘湄公河卫士’接力传承。”(罗桂华、李朋飞)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