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9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举行。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全面展现了AI(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产业趋势与全球治理的最新实践。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聚光灯下,具身智能(Embodied AI)不再仅是实验室的科幻概念,而是扎根田野的“新农具”。从浦东惠南镇的“八村联动”到长三角“田园五镇”的无人机联盟,从无锡的农业机器人控制器到深圳的外骨骼采摘助手,AI技术正以具身化的形态重塑中国乡村振兴的路径。这一变革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劳力荒、效率低、风险高”的困局,更以“技术下沉”弥合城乡发展差距,让最古老的产业与最前沿的科技碰撞出火花。当具身智能成为田间地头的“新农夫”,中国乡村正迎来一场从生产力到治理模式的系统性升级。
智能装备:从“人力依赖”到“人机协同”
在深圳光明区的玉米地,搭载视觉算法的采摘小车能自动识别成熟果实,减轻农民50%的负重;浙江茶园的采茶机器人以87%的成功率模拟手工采摘,缓解了季节性用工难题。无锡高新区研发的全球首款农业机器人通用控制器uRCU,更让物流机器人、监测机器人在复杂农田中自主协作,提升果蔬生产效率20%。这些案例表明,具身智能通过“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正将农民从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让“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历史。
数据驱动:从“经验农业”到“算法农业”
长三角“田园五镇”的“农业低空经济产业联盟”依托无人机遥感监测,构建作物生长三维模型;浦东惠南镇的中国电信5G+AI灌溉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水稻节水增产15%。具身智能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具体的田间行动——如正大集团的“沼—菜—鱼”循环算法,或河北鸡泽县智能育种机器人的表型监测,均以数据闭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这种“算法种地”模式,正推动农业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
治理升级:从“单向服务”到“生态共建”
AI的赋能不止于生产环节。惠南镇的“AI营养师”为共享食堂定制健康菜谱,蚂蚁出行的AI调度平台破解沪浙边界村民出行难;中和农信的AI金融工具则通过分析农户社交网络,为征信白户提供普惠贷款。这些实践显示,具身智能通过嵌入乡村社会肌理,正在重构公共服务、金融、交通等治理生态,让乡村振兴从“政府主导”迈向“多元共治”。
结语:技术向善与未来挑战
具身智能的乡村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它既需要如无锡农业机器人研究所般的硬核创新,也离不开惠南镇“用最开放胸怀拥抱从0到1”的制度包容。然而,如何降低技术成本以避免“数字鸿沟”?怎样保护农户数据权益?这些问题仍需政企研多方协同破题。正如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智能时代,同球共济”所启示的,唯有让技术扎根土地、服务农民,AI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资”,绘就一幅兼具科技感与烟火气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文:哈龙
来源:具身智能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