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姑苏城内创新浪潮涌动。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在江苏苏州召开。大会期间,发布了10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成果转化重大案例,展示科技成果超1300项。同时,面向全球发布“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榜单,共涉45项需求,并给予54.12亿元的投入总额和最高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
数据背后,是苏州以“科创+人才振兴”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共同书写“从0到1”的原创突破和“从1到100”的产业飞跃,催化出更加强劲的创新动能。苏州创新投资集团(以下简称“苏创投”)作为主力军,通过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基金矩阵,同步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子基金,为人才发展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书写着“产才融合”新篇章。
政策筑巢:“三百工程”打造人才栖息的“热带雨林”
2025年3月,苏州在苏商大会上正式发布“三百工程”实施方案,锚定“三年新增百万人才”目标,部署四大行动,以“真金白银”的硬核支持与“全链护航”的暖心服务,向全球英才发出“来苏州,见未来”的邀约。
高端人才领航行动,全球引智,突破常规。苏州明确提出,3年内引进30个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及1000万元购房补贴。这一政策突破传统学历限制,市县两级将引进5000个以上领军人才团队,最高资助达3000万元。例如,2025年引进的某人工智能团队,凭借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突破性技术,获得2500万元资助,并直接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青年人才集聚行动,筑巢引凤,留住青春。针对青年人才,苏州计划3年引留86万名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其中35岁以下高校毕业生60万人。政策提供购房补贴(最高15万元)、租房补贴(每月800-1500元)及一次性生活补贴(5000元)。此外,苏州建设10个青年人才社区,配备共享办公空间、健身房等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2025年毕业季,苏州高校毕业生留苏率达68%,较往年提升12个百分点。
产业人才支撑行动,紧缺目录,精准补链。苏州发布《2025-2027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12个领域,5年内引育5000名急需人才,给予6万至30万元薪酬补贴。针对博士后人才,苏州建立“揭榜领题”机制,2025年已发布100个企业技术难题,吸引200名博士后参与攻关,其中某新材料企业的“高性能钛基复合材料”项目,通过博士后团队研发,实现量产并出口欧美市场。
人才生态创优行动,数字赋能,服务升级。苏州迭代升级“苏易居”人才住房平台,整合全市12万套人才公寓资源,实现“一键申请、智能匹配”。同时,苏州推出“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将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18项服务整合至“苏才通”App,办理时限压缩70%。2025年,苏州人才服务满意度达98.7%,较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
百亿基金搭台:人才成长全周期有“金”可靠
如果说政策是人才成长的"阳光雨露",那么资本就是加速人才与产业融合的"催化剂"。苏创投集团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苏州人才壹号基金”,首期25亿元,存续期15年,采用“母基金+子基金+直投”模式,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
百亿基金概念图(图/苏州创新投资集团 )
子基金布局,细分领域,精准滴灌。苏创投设立5大子基金,覆盖战略新兴产业与文化创意领域,形成“硬科技+软实力”双轮驱动格局。人工智能子基金,聚焦顶尖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年薪超百万的高端人才可直接认定。2025年,该基金投资某机器人企业,其研发的协作机器人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估值三年增长8倍。低空经济子基金,支持无人机、通用航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化落地。苏州某低空物流企业,通过该基金5000万元投资,建成全国首个城市级无人机配送网络,日均单量突破2万单。
生物医药子基金,投向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助力苏州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某基因治疗企业获得该基金1.2亿元投资,其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已进入临床三期,预计2026年上市。文化创意子基金,扶持数字文化、创意设计项目,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苏州某动漫企业通过该基金2000万元投资,其原创IP动画全网播放量破50亿,衍生品销售额超3亿元。青年创业子基金,重点支持35岁以下人才在重点产业的早期项目,提供“零租孵化器”及市场拓展支持。2025年,该基金投资某大学生创业团队,其开发的AI教育软件用户量突破千万,估值达1.5亿美元。
创新机制,容错容缺,激发活力。苏创投建立“容错机制”,允许早期项目失败率达30%,保障团队主导权,降低创新风险。同时,基金与“赢在苏州”国际创客大赛等赛事联动,直投优胜项目。2025年,大赛金奖项目“柔性电子皮肤”获得500万元直投资金,目前已完成中试,进入量产阶段。
硬科技专项,细分领域,深度孵化。针对细分领域,苏创投设立二级基金,配套概念验证、技术成熟度评估及产业化对接。例如,全国高校先进材料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拨投结合”机制,孵化出汇智钛科等企业,实现高性能钛基复合材料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环环相扣、高效传动:打造产才相融新范式
苏创投的双基金模式,正重塑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首先,全链条金融支持,破解融资难题。从天使轮直投到母基金赋能,苏创投覆盖初创、成长、成熟全阶段。2025年,基金已投资项目127个,其中70%为人才企业,带动社会资本跟投超80亿元。
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转化堵点。通过“苏创荟”App、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SOTT),苏创投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2025年,苏州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促成技术合作项目238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
城市品牌提升,吸引全球资源。苏州以“人才友好型城市”为目标,优化安居、教育、医疗等配套。2025年国际精英创业周落户项目已培育79家“独角兽”企业,4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注册资本超千亿元。
以人为本:创新添柴,城市动能因之燎原
苏创投的实践,不仅助力人才成长,更推动社会公平与区域均衡发展。基金投资企业2025年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其中高技能岗位占比40%,带动苏州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1%。同时,通过“飞地经济”模式缩小差距,苏创投在苏州下辖县市设立子基金,引导人才项目向县域布局。2025年,昆山、张家港等地人才企业数量增长65%,县域GDP占比提升至58%。生态示范,苏州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入选1项全国最佳案例和1项全国优秀案例,2025年吸引上海、杭州等30余个城市考察团来访,形成“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协同效应。
苏州创新投资集团以百亿基金为支点,撬动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从顶尖人才的高额资助到青年创客的“零租孵化”,从硬科技的攻坚突破到文化创意的跨界融合,苏州正构建起“政策+资本+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发展生态。未来,随着“苏州人才壹号基金”的持续发力,人才引领创新、产业反哺人才、城市成就人才,将会展现新作为。
来源:苏州创新投资集团供图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