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一席话,强调了海洋经济在当下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年产值已突破10万亿元的中国海洋经济,成为了我国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
北京银行南京分行(图/北京银行南京分行)
江苏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沿海滩涂约占全国1/4,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与蜿蜒的海岸线。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比上年增长6.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支柱效能凸显。
如何更好的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的建设目标,北京银行南京分行给出了一条向“绿”而行的“京行方案”。
绿色燃料添动能
当下海洋经济的发展主线是由传统产业主导的“蓝色粮仓”,向创新引领的“蓝色引擎”转型。然而应对转型,高度依赖自然气候变化与市场波动的传统产业多少有点“力不从心”,“没有钱、难借钱”成为了最真实的写照。
传统产业资金难点集中在生产不稳定、缺乏有效资产上来。
首先,生产的不稳定很大程度上都是天气在“作怪”。江苏海域地处东海,受季风气候影响,台风、风暴潮、赤潮、水温变化等自然灾害频发,海洋工作者们几乎面临着长期与自然灾害近距离搏斗的处境,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工作的进行。而与气象灾害如影随行的生产周期的变动、市场价格以及产量的波动给本就不稳定的资金产出带来更大的风险。
其次有效资产的缺乏受限于传统产业核心资产“产权模糊、价值波动大、处置难”的特点。以渔业为例,养殖用海与滩涂等长期产权模糊、渔船等固定资产“折旧快、评估难、处置难”而生产产品的价值受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与波动又难以估算,因而缺乏可以获取额外资金的有效资产。
坐拥优质资源与健康产销市场的产业发展被资产缺乏、生产不稳定所制约,使产业在蓝色引擎的转型之路停住了脚步。
针对上述问题,绿色金融模式聚焦于传统产业拥有的优质资源,将项目未来长远的环境效益为增量,为产业制定新的评价体系。消弭了原有生产体系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在转型之路上为引擎增添了新的活力。
碳汇质押点“蓝”成金
已组建四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凭借其成熟管理机制与涵盖多产业的规模效应便成为了转化生态资源的优质选择。
近日,北京银行南京分行落地的全行首单海洋碳汇质押贷款,通过创新性的将企业项目所产生的碳汇收益作为质押物,在生态资源的利用上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路径。
据了解,该笔业务计划为专注于生态农林发展的江苏海容生态农林有限公司提供信贷支持。此次贷款以企业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北部海域的贝壳养殖项目所产生的碳汇远期收益权作为补充质押增信手段。
相关负责人向我们介绍到,贝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生物类群,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生物矿化固碳”与“生态调控促固碳”双重路径,扮演着重要的“固碳器”角色。“其核心机制体现在贝壳形成对碳的长期封存,以及滤食活动对浮游植物固碳的促进,两者共同推动海洋碳从“活性碳库”向“稳定碳库”转移。”
经专业评估,该项目在五年计入期内,贝类养殖活动预计可产生共5549.09吨的海洋碳汇量。
而在具体的价值评估中,核算参考目前国内碳市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近一月平均价格,审慎评估该项目区五年计入期的海洋碳汇经济总价值。该价值为贷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和风险缓释依据。
这是首次以企业拥有的、经专业核算的海洋碳汇远期收益权作为补充增信质押手段,有效盘活了沉睡的“蓝色资产”,为拥有优质生态资源但缺乏传统抵质押物的农林渔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融资解决方案。
蓝绿交融的发展之路
“人海和谐”是现代海洋治理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要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还指出,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这就需要金融行业通过资源配置、工具创新、机制设计等方式,构建“开发与保护动态平衡”的资金循环体系。具体来看,这包括两个层面的考虑。
一方面,以上述“京行方案”为蓝本以“绿”促“蓝”,借助海洋的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资本及资金投入,来实现产业开放与发展。
在碳汇核算以外,还可以通过发行“蓝碳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例如福建发行国内首单红树林碳汇债券,资金用于红树林修复,以项目产生的碳汇交易收入作为偿债来源。或者设立“蓝碳基金”,采用“市场化运作+公益属性”模式,既投资可产生碳汇收益的商业项目,也支持生态脆弱区的碳汇保护,通过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实现可持续运营。
另一方面,在兼顾发展的同时用“蓝”保“绿”,借助优势产业反馈环境实现“人海和谐”的正向循环。
以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为例,江苏、上海等地区通过推广绿色焊接技术、船舶压载水无害处理设备、废钢循环利用工艺,使船舶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同时将生产废水处理达标后用于港口绿化,实现“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的循环。又如海洋渔业,通过“生态养殖”替代“粗放养殖”,如山东推广的“贝藻混养”模式,贝类滤食藻类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吸收贝类排泄物作为养分,亩产提高的同时,海域水质从劣四类提升至二类,实现“养殖不污染、污染能治理”。
此外,海上风电、海洋碳汇等产业本身具有“环境友好”属性,其发展过程可直接服务生态保护。例如,广东在海上风电项目中,将风机基础改造为人工鱼礁,吸引鱼类栖息,使项目周边海域渔业资源量增加;江苏盐城的“风光渔”一体化项目,在光伏板下方养殖南美白对虾,光伏板遮挡强光抑制藻类繁殖,虾的排泄物为浮游植物提供养分,形成“发电—养殖—净水”的三重收益,单位海域经济产值提升3倍的同时,水质持续改善。
从两方面入手,积极推动海洋产业走向蓝绿交融的发展之路,实现海洋产业现代化的跃进。
当然上述举措与发展离不开创新的底色。
“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关键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实现海洋生态资产与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海洋支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大海说到。
来源:北京银行南京分行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