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公安局古城派出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打造“双语警务”机制,采用哈尼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方式了解群众需求、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将基层治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古城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比42.4%,是镇沅县哈尼族最多的乡镇,由于语言差异,一些小的矛盾纠纷常常因沟通不畅而激化。
“有一次,一位哈尼族群众来报案,情绪激动地说了哈尼语,我们听不懂,他更着急了。”古城派出所所长张磊回忆道。这件事让他意识到,警民之间存在的语言沟通障碍不仅影响了警务工作的效率,也阻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为改变现状,古城派出所有意从毕业大学生中选拔培养熟悉本地少数民族语言、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本地辅警,对建民村、河西村、古城村和桂海村四个村,按一村一双语辅警配备,组建一支“双语辅警”队伍,双语辅警担任专职调解员,并邀请当地有威望的哈尼族乡贤担任“特邀调解员”,以“乡音”连接“乡情”,以一村一双语辅警作为警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双语宣传”“双语联防”“双语走访”“双语调解”“双语服务”成效进一步扩大化,推进“派出所”主防工作。
几年前,古城村牌坊组李某在原赶马路的基础上扩宽通行路,旧寨组的刀某、李某等几户人家常年在此出入。后李某不愿意继续让行,双方因通行问题引起矛盾。古城派出所得知此事后,与村组干部、威望高的当地群众,组织李某与刀某等人调解,民警辅警用流利哈尼语,法理情融合,站在维护辖区稳定高度,从远亲不如近邻的角度,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达成和解。“调解不是简单的说法条,而是要说到群众心坎里。”精通哈尼汉双语的辅警白元勋说。
此外,古城派出所明确双语辅警每周下村不少于三天,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交通劝导、普法宣传、基础信息采集、维稳信息收集等工作,拉近与群众距离,促进警民和谐。并通过加入群众微信群的方式,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答疑解惑,对群众争议纠纷,第一时间进行解释引导,及时化解。“以前咨询业务知识、解决小纠纷要跑几十公里,现在手机上就能解决,太方便了!”群众纷纷对古城派出所点赞。
今年来,古城派出所通过双语调解成功化解矛盾纠纷66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双语调解”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更架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普洱市委政法委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