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7点刚过,在合肥市长丰县双墩镇恒大帝景小区9栋,94岁的徐爷爷打开家门,目光习惯性地投向右边墙壁——那个明黄色的“平安报”报箱。
他熟练地打开箱门,抽出当日的报纸。随后,戴上老花镜,在报箱旁专门悬挂的便笺纸上,一笔一画地写下:“7.30,平安,谢谢。”
这份写在便笺纸上的“回执”,是社区网格员小郭每天最期待的“平安信号”。每天早上6点多,她骑着电瓶车穿梭在泉河路社区的各楼栋之间,为辖区首批9户重点人群家庭投递这份特殊的“平安报”。
一来二往,早送报、晚查看,成了小郭雷打不动的“工单”。
徐爷爷取出“平安报”。人民网 吕欢欢 摄
“‘窗帘之约’看窗帘开合判断安全,很直观。但遇到阴雨天,或者老人身体不适没开窗,心里就悬着。”泉河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梁慧道出了初衷。于是,“平安报”应运而生:网格员“主动送”,老人“动手取”,一张便签当“回执”,平安与否一目了然。
“‘平安报’,报平安。我们考虑的因素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居住情况、子女探望频率等。”梁慧解释,社区最终从70余名独居高龄、重残重疾等重点人群中筛选出风险较高且最需要日常关怀的12户(17人)作为首批重点服务对象。
其中,有9户自愿并完全理解地加入了“平安报”项目。“自愿是关键,不能变成强制的负担。”梁慧说,在上门送报之余,网格员还会在留言格上备注天气情况或者送上节日祝福等信息。
便笺纸上,徐爷爷总会写上“平安,谢谢!”。人民网 吕欢欢 摄
徐爷爷和老伴对此感受最深。在他们这里,这抹亮色带来的不仅是安全确认,更有一份踏实感。
“小郭天天都来,早上放报纸,傍晚来瞅瞅。看到报纸拿了,或者看到我写的字,她就放心了。”徐爷爷说,虽然儿女不在身边,但这日复一日的定点关怀,让他和老伴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当泉河路社区的“平安报”报箱在晨光中传递着日常的安宁,几公里外的濛河社区瑞徽苑小区,另一种守护则在床头枕畔建立了更快速的应急通道。
在独居老人金阿姨的卧室床头,一个醒目的红白两色“一键报警器”被牢固地安装在触手可及的位置。
“按这个绿钮,直接通小丁(网格员);拉这根红绳,我儿子、闺女、物业那边全都能接到提醒!”金阿姨指着设备介绍,这个装置操作很简单——按键或拉绳,无需拨号,即刻触发三方联动响应(子女、网格员、物业)。
金阿姨床头的“一键报警器”装置。人民网 吕欢欢 摄
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双向通话:金阿姨可以呼叫外界,网格员、子女或物业也可以通过设备内置的通话功能主动联系老人。
对网格员小丁而言,这不仅是应急设备,也成了日常沟通的便捷通道。“金阿姨性格开朗,有时候家里缺个酱油醋,或者看到社区活动通知想问问细节,顺手就按按钮叫我,比打电话还快。”小丁笑着说。
目前,濛河社区已有10户重点人群家中安装上了“一键报警器”装置。社区居委副主任陈睿表示,“它解决了独居老人最怕的突发状况,比如半夜跌倒、突发不适,或者腿脚不便够不到电话。一摸就能按响,离得远的话也可以大喊几声,从而‘唤醒’设备实现通话,操作门槛低。”
网格员能及时收到独居老人的“报警”电话。人民网 吕欢欢 摄
一纸“平安”报晨昏,一键铃响通三方。如今,源自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已在全市推广覆盖1.2万特殊群体的“窗帘之约”,在双墩镇乃至长丰县更广阔的城区,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悄然织密。
双墩镇党委副书记沈光玉介绍,自推广“窗帘之约”经验做法以来,双墩镇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特殊群体关爱服务,整合多方力量,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
除了上述措施,还有泉河路社区为老人安装报箱,通过每日送报动态监测安全;金水岸社区发放爱心联系卡,提供“居家代办”服务。同时还开展送餐、探访、打扫卫生、协助养老认证、健康体检等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这些微小而坚实的创新实践,不仅仅是温暖的象征,更是城市精细化治理体系中,用得上的安全节点和生命支点。未来,当地将继续扎实推进“窗帘之约”经验做法,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走深走实,为独居高龄老人、困难群众等群体提供着温情守护、暖心服务,以此守护“稳稳的幸福”。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