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云南的每寸土地,都凝结着文人墨客的精神印记。
从徐霞客笔下“江流到此成逆转”的虎跳峡,到杨升庵诗中“天气常如二三月”的春城风物……云南的山水从来都是文人灵感的画布。
这个夏天,循着字里行间,在古今重叠的视角里,读懂云南山水美物如何成为文人心中“永远的诗和远方”,了解云南文旅如何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成为人们旅居的“第二故乡”。
“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正像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1938年,朱自清在《蒙自杂记》里这样描写蒙自。如今无数游客和旅居客再访,蒙自的“小”却承载着无比的“厚”。正如过桥米线一般,汤底深厚,配料多元,滋味鲜活。
蒙自地处低纬度高原,北回归线穿城而过,年均气温19.3℃,寒冷的冬季,乌蒙山也会筑起一道天然屏障,保护蒙自不受北方寒流的侵袭。全市森林面积达8.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0.93%,有“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的美誉。
“欢迎大家来‘无冬之城’过温暖四季,来‘康养之城’过舒适人生,在1314黄金海拔的‘睡眠之城’睡个好觉。”这是蒙自对旅居者发出的邀请函。近年来,蒙自聚焦特色美食、人居环境、医康养旅居发展等工作,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升级旅游体验场景,以一日游线路、博物馆趣游线路、山水田园线路、城市漫步线路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更具特色、更适宜居住的美食名城·养居蒙自。
行走在南湖的栈道上,和煦阳光,照得文人的心情明亮,看似寻常的漫步与闲聊,不经意就孕育出思想的种子。朱自清在《蒙自杂记》里写南湖:“到了夏季,涨得溶溶滟滟的,真是返老还童一般”。旅居在蒙自两年的游客张业林说:“我们住的酒店就在南湖边,每天绕湖走一圈,看粼粼湖水映着婆娑树影,心里别提多舒坦。”粼粼波光与湖畔的西南联大先锋书店跨越时空对望,坐在临窗位置,捧一杯咖啡便可消磨时光。抬眼,是昔日西南联大教授们散步的柳堤,走进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仿佛能与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学术巨匠来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
街边的小店里,有百年历史的过桥米线吸引着游客前往探味。店员将鲜红的火腿片、嫩白的鸡肉、养生去火的菊花等食材,加上葱、韭菜、香菜等调味,依次放入滚烫的高汤中,食材的香味迸发出来,吸溜一口软糯细滑的米线,游客崔大姐满脸惊叹:“汤汁清香而不腻,配菜多而不杂,风味醇厚,回味无穷!”
碧色寨的蜕变是蒙自旅居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碧色寨西临长桥海湖泊,依山面湖,风光秀丽,曾是滇越铁路唯一的头等站。依托独特的滇越铁路文化和法式建筑风情,蒙自在碧色寨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延伸“民宿+”新业态,推动观光式消费向体验式消费升级。这个因电影《芳华》而走红的小站,在百年枕木上生长出了新的“诗与远方”。
蒙自的“小”,是恰到好处的舒适尺度;蒙自的“厚”,是时光沉淀的文化肌理。从朱自清笔下的静谧小城,到如今旅居者心中的康养秘境,蒙自以不变的温润,接纳着每一颗向往诗意生活的心。这方水土,正以它独有的“小而厚”,续写着属于自己的鲜活篇章。(蒲兴南)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