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护”到“共生”:剑川在发展中坚守原始风貌

时间:2025-07-3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杨树林、王念乔

清晨的剑川古城,白族阿奶推开雕花木窗,炊烟攀上白族大院的榫卯梁架。隔壁院落里,游客正用刻刀雕琢木鸟翅膀,松香碎屑如金粉飞落。巷尾传来了白族小调,这不是景区布景,而是剑川延续千年的日常。这里没有霓虹喧嚣,只有原住民生活的烟火袅袅。剑川的独特,正源于在文旅发展中“保护优先、活化共生”的坚守——得以让历史在当代血脉中延续心跳。

谋全局,擘画原始风貌新图景

自唐宋起,沙溪便因丰饶的物产和平坦的地势,成为茶马古道上的贸易重镇。马帮驮着茶叶、盐巴与丝绸,一路翻山越岭,在此休整交易。当年文明流转的繁荣景象,也被这里的建筑记录着,静静流淌在沙溪的每一个角落。2001年,沙溪寺登街列为“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中瑞合作的“沙溪复兴工程”启动。与国内多地因商铺严重同质化被游客唏嘘的旅游市场不同,“沙溪复兴工程”采用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保留原有肌理的东方智慧,默默守护着沙溪核心区域的明清两代院落。修复工作中保留了原工艺和原材料,四方街石板编号归位,兴教寺壁画采用可逆材料修复,连骡马百年踏出的凹痕都被有意保留,古城中有152座历史建筑被挂牌保护,以欧阳大院为核心的9处明清院落得到修复。

2025年施行的《剑川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更是将系统性保护写入法规。如今剑川古城原住民留存率超70% ,近乎执念的守护让大家早已形成不言自明的默契——“不大拆大建、不过度商业化、不破坏历史风貌”。当守护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古镇内的一砖一瓦诉说着岁月故事,火塘炊烟也从未有过消散,勾勒起古韵悠长的文化画卷。

聚生活:原乡烟火浸润文化血脉

剑川的一呼一吸在于非遗与日常的水乳交融,“非遗长在日子里”是剑川的真实写照。在小巷穿梭,便能看到阿奶们坐在门墩缝布扎刺绣的场景,游客们见证了白族世代相传的技艺智慧与文化基因。研学学子们因“土木石布”的奇妙非遗体验而流连忘返,解锁藏在烟火里的古城故事,感受着敢挽桑弓射玉衡的一腔热血。而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的木雕非遗工坊中,学徒们学刻以剑湖候鸟为原型的木鸟。全县152家木雕工坊中,35%的工坊由90后主理 ,当非遗融合创意,鸟类非遗木雕书签、石狮非遗咖啡盘等文创产品年销突破860万元。

享旅居,赋能特色旅居优生态

近年来,云南省全力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文旅品牌,出台《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从“旅游”到“旅居”的转变,2024年,云南实现旅游总收入1.14万亿元,“旅居云南”成为新时尚,旅居人数达390万人,同比增长20.7%。

而剑川也顺势而为,稳稳接住这波旅居流量。剑川的旅居经济通过科学保护开发,克制培育出新生态。距剑川古城6公里的剑湖是剑川人民的“母亲湖”,流域面积918平方公里,剑湖2023年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是云南省绿美河湖标杆典型对象。为了进一步打造剑湖湖晏、水清、岸绿、景美、鸟鸣的生态景象,在退耕还湿3700亩滩涂后,成为全球198种候鸟飞羽的驿站,形成观鸟爱好者与自然旅居共生的剑湖生态剧场。

沙溪的田园经济带也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使旅游设施和艺术文化进一步赋能业态发展。先后推出“明清古建筑之旅”“艺术创作之旅”“自然风光之旅”“民俗文化体验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重点打造“生态休闲度假”“白族民俗文化体验”“寻味茶马古道”“白族特色民居客栈”四个特色品牌。

同时立足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围绕乡村旅游调优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油菜花、食用玫瑰等观光农业,依托自然优势,打造出系列旅居体验项目。数据显示,旅居带动沙溪古镇游客数量年均增长15%以上,旅游花费年均增长18%以上。

兴教寺的风铃、剑湖的鸟鸣、玉津桥的蹄声,共同诉说着剑川的答案:真正的保护从不是将历史束之高阁,而是让文化在人间烟火中自由呼吸。通过三年行动,剑川正迈向“北有石窟石狮双璧,南有湿地非遗共生,古城为核、村落为星”的全域格局——这座活态博物馆,终将在沧桑与青春的和鸣中,让茶马古道的血脉奔涌向未来。(杨树林、王念乔/文、剑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图)

(责任编辑:曹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