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里雪山腹地、滇藏交界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人民法院拖顶人民法庭多年如一日守护着高原的和谐安宁。面对高山峡谷的自然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拖顶法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目标,多措并举打造“让党放心、服务中心、群众贴心”的“和谐梅里·三心”特色人民法庭,成为雪域高原上司法为民的亮丽名片。
红心向党,筑牢司法为民忠诚根基
拖顶法庭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树牢司法为民理念,将司法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解决,打造“让党放心”的人民法庭。
拖顶法庭与拖顶乡青年人才党支部建立联合党支部,通过党员组织关系属地化,与支部党员“同学习、同活动、同履职”,将司法职能深嵌基层党组织,焕发基层治理新活力。党员干警主动担任“法治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执行联络员”,对涉及辖区土地流转、建设工程、邻里纠纷等案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网格,有效缓解“送达难”“找人难”等问题。
拖顶法庭依托德钦县法院“法官定点挂包乡镇”为民办实事活动,定点挂包2个社区、17个行政村,每季度下沉排查矛盾纠纷。同时,深度融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部门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形成“网格吹哨、法官报到”工作模式,有效整合法庭辖区优势调解力量,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灵敏度。
同心护界,构建跨省协同治理合力
拖顶法庭主动将司法工作融入发展大局,聚焦“稳定、发展、生态、边疆稳固”四件大事,紧扣辖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眼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机制探索,以精准司法服务为中心工作保驾护航,打造“服务中心”人民法庭。
拖顶法庭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人民法院瓦卡人民法庭隔江相望。两地居民通婚、商贸频繁,跨省纠纷易发,两地又同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共担守护绿水青山之责。为破解跨省司法难题,深化便民利民服务,共促边界和谐稳定,在德钦县法院和得荣县法院签订《川滇边界法院司法协作协议》基础上,拖顶法庭与瓦卡法庭签署了《跨省法庭司法协作协议》,就“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智慧法庭建设、诉讼服务、审判工作、执行工作、生态环境联合保护、重大事项等七个方面作出协作约定,开辟了两省边界法庭共同打造“资源共享、举措共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跨省司法协作工作新格局,为川滇两省边界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司法服务,为化解群众纠纷、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金沙江流经两个法庭的部分辖区,该段河流里栖息着云南裂腹鱼、金沙鲈鲤等鱼类。曾经,非法捕捞、垂钓现象频发。为了强化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推动金沙江流域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拖顶法庭与瓦卡法庭以边界法庭司法协作机制为载体,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夺通村常态化开展“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联合普法活动,结合非法捕捞水产品、盗伐林木等真实案例,以案释法揭示法律红线,传递“破坏必修复”的司法理念,筑牢金沙江畔的司法屏障,守护每一尾珍稀鱼类的洄游之路。
贴心惠民,传递雪域高原司法温度
拖顶法庭始终把“让司法服务走得更近、贴得更紧”作为追求,以优质诉讼服务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打造“群众贴心”人民法庭。
针对辖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实际,拖顶法庭因地制宜打造“午间法庭”“周末法庭”“假日法庭”,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让群众打官司“不误工、少跑腿”。2024年以来,拖顶法庭开展巡回诉讼服务120件次、巡回调解及审判执行76件次,足迹遍布辖区80%的自然村,让司法阳光照进雪域村寨的每个角落。
在一起离婚案件中,被告人达某因患脑梗无法正常下地行走,性格也变得暴躁敏感,最终妻子不堪忍受,提出离婚并要求得到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四次前往海拔约3000米的当事人家中,途中十多公里的盘山路有几十个直角弯,若遇下雨塌方经常要半日才能到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法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释法说理,达某终于鼓起勇气向妻子认错并签下保证书,妻子当庭撤诉。
拖顶法庭注重将司法服务向源头延伸,通过精准普法让法治理念浸润村寨肌理,通过发放普法需求调查表收集群众“心愿单”,构建“您点单、我配送”的精准普法模式。“以前是讲什么我们听什么,现在是缺什么就能学什么。”村民们对法庭新推的“点单式”普法赞不绝口。2024年以来,拖顶法庭已开展“点餐式”上门普法70余次,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法治力量。
拖顶法庭将继续扎根雪域高原,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梅里雪山脚下开花结果,让司法为民的声音回荡在德钦的每一个角落。(迪庆州委政法委供稿)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