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云南的每寸土地,都凝结着文人墨客的精神印记。
从徐霞客笔下“江流到此成逆转”的虎跳峡,到杨升庵诗中“天气常如二三月”的春城风物……云南的山水从来都是文人灵感的画布。
这个夏天,循着字里行间,在古今重叠的视角里,读懂云南山水美物如何成为文人心中“永远的诗和远方”,了解云南文旅如何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成为人们旅居的“第二故乡”。
近年来,丽江凭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优势,成为国内旅居市场的热门之选。正如阿来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所描绘的:“一片雪花从玉龙雪山顶滑落化作清水,穿过古城街巷,浸润青石板路。”这滴水的旅程,恰能解开丽江为何受旅居者青睐的密码——这里不仅有动人景致,更具备让人安心长居的综合条件。
水脉滋养的生态画卷气候四季可“居”
那滴从玉龙雪山而来的“水”,“顺着山脊慢慢往下滑”,一路滋养出丽江独有的生态景致。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像一道天然屏障,既挡住了冷空气的侵袭,又用源源不断的融水孕育出贯穿古城的水系网络。古城里30公里长的水系常年保持着Ⅱ类以上的优良水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的格局不只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悄悄调节着局部气候,让这里的温度格外宜人。
丽江12.6℃的年均气温,就与这水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夏天,雪山融水蒸腾带来丝丝凉意,平均气温维持在20-25℃,比同纬度城市低了5-8℃,是个天然的避暑好去处;冬天,气温很少跌破0℃,阳光充足的时候甚至能达到15℃以上,温暖又舒适。2024年的监测数据也印证了这里的生态优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8.3%,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有3000个以上,这样清新宜人的环境,为长期居住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水畔生长的文化肌理日常即是诗意
这滴水继续前行,“听见了纳西人弹奏的古乐,看见了东巴文的书写”,正如《一滴水经过丽江》中所描述的,这般生动的文化场景,深深植根于丽江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厚土壤之中。
(禹诗琪/摄)
丽江古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在于它完整保留了古老的建筑格局与生活肌理。这里没有规整的中轴线,街巷随势而建,如一张天然之网,温柔包裹着建筑群落,每一处都承载着时光沉淀的故事。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化传承从未中断。非遗工坊散落于古城各处,纳西银器锻造的精雕细琢、东巴纸制作的繁复考究、纳西古乐的悠远绵长,诸多技艺在此代代相传。旅居在此的人们,可以走进这些工坊,亲手学习技艺,真切触摸到丽江文化的脉搏。这一切,让丽江古城不仅是一座静态的文化博物馆,更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鲜活文化社区。
水网串联的生活配套需求从容满足
当这滴水“流过菜市场,闻到了各种食物的香味”,人们也随之感受到这里完善的生活服务网络。以古城为中心,周边各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交通方面同样便捷高效,三义机场每日有15班次直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航班,大丽铁路则为短途出行提供了轻松选择。
而说到丽江的食物,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走在古城街巷,腊排骨的香气常会悄然钻进鼻腔,一口下去满是浓郁的肉香;鸡豆凉粉滑嫩爽口,拌上特制调料,酸辣开胃,是夏日里的绝佳美味;每逢雨季,鲜香的松茸登场,用来炖汤,那醇厚的鲜味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从玉龙雪山到古城街巷,“一滴水”的旅程勾勒出丽江的旅居密码——它一路见证着“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也浸润着满街飘香的烟火气。丽江的魅力正在于此,当你像这滴水一样融入其中,便会发现,理想的生活,原本就藏在这美景与美食交织的日常里。(张津)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