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山歌+火塘普法”让法治之声律动边疆峡谷

时间:2025-07-2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和莎

在滇西边陲的怒江州泸水市片马镇,64.44公里长的边境线宛如一条绿色丝带蜿蜒在青山密林间。这里南、西、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居住着汉族、景颇族、傈僳族、白族等8个民族群众。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多元的民族文化,赋予了这片土地别样的风情,却也给普法工作带来了特殊的挑战。

泸水边境管理大队片马边境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深挖非遗资源,创新推出“流动普法+双语宣讲+火塘普法”组合拳,让法治普法融入边境文化盛宴。

“摆时”,傈僳族特有的山歌形式,即兴奔放的旋律承载着民族记忆。这些流淌在血液里的旋律,是村民最亲切的语言。而法律条文对边境群众而言,却显得遥远晦涩,传统普法常常陷入“入耳不入心”的困局。

让法律知识走进群众心里

如何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这成为了片马边境派出所亟待解决的难题。

转机出现在民警辅警的一次入户走访中。那天夜幕降临时,傈僳族、景颇族群众围坐在篝火旁,用“摆时”抒发情感、传递生活感悟。民间艺人董绍琴凭借动人的歌声和精彩的即兴创作,赢得了阵阵喝彩。这一场景让民警灵光乍现:既然“摆时”深受群众喜爱,为何不把法律条文也唱进山歌里?

说干就干!民警冉茂平带领辅警李义忠登门拜访董绍琴。双方共同钻研《云南省边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等与边境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内容,将条文拆解重组,巧妙融入傈僳族山歌特有的语言韵律与叙事风格。

创作过程中,冉茂平时而颔首思考,时而拨动“起奔”(傈僳族传统乐器)寻找灵感。突然,他眼睛一亮,手指在琴弦上划过,一段旋律脱口而出:“界碑矗立山尖尖,边民守土记心间,走私偷渡使不得,法律红线不能越……”一首首法治山歌在火塘边诞生,为普法注入了新活力。

火塘边的普法“课堂”

火塘边的普法课堂,更是拉近了法律与群众的距离。冉茂平是这里的“明星讲师”。

一次,村民老杨因土地纠纷愁眉不展,冉茂平和同事当晚就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资料来到他家。温暖的火光映照下,冉茂平结合老杨的实际情况,掰开揉碎耐心讲解。讲到关键处,他还即兴编了一段山歌:“田边地角界线明,依法依规心里清,邻里和睦共发展,幸福日子步步升……”悠扬的歌声在火塘边回荡,老杨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

法治山歌让法律知识真正“活”了起来,这不仅是普法形式的创新,更是文化与法治的深度交融,一首山歌就是一个生动的法律故事。村民们在传唱中,既能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又能深刻理解法律精神。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普法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每逢周末,片马边境派出所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民警李建才带着交通安全漫画,用傈僳语与村民互动提问,答对的村民既能领到实用的生活用品,还能现场“点单”想听的法律知识。针对孩子们关注的网络安全,派出所制作了傈僳语配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动画短片,欢快的旋律和有趣的画面,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学法。

前不久,有村民在边境线附近发现可疑脚印并立即上报。民警循迹追踪,成功阻止了一起非法越境行为。

“法治种子”茁壮成长

“现在大伙的法治意识和警惕性越来越高,我们守边的底气更足了!”片马边境派出所所长杨海润感慨道。

民警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法律疑问和意见建议,既有“林地承包合同怎么签”的实际问题,也有“跨境婚姻如何办理手续”的民生诉求。

自2023年11月派出所开展“山歌火塘普法”以来,累计组织普法活动87场次,参与群众2000余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8条,现场化解矛盾纠纷5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3个。

如今,每逢村寨集会,民警与盛装的傈僳族、景颇族群众载歌载舞。法治山歌让生硬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生动,也让警民关系更加紧密融洽。在国门片马,法治的种子正随着悠扬的山歌声,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和莎、怒江州委政法委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