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的云南】在梅贻琦笔下寻一方“安宁”

时间:2025-07-2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唐琦

编者按

云南的每寸土地,都凝结着文人墨客的精神印记。

从徐霞客笔下“江流到此成逆转”的虎跳峡,到杨升庵诗中“天气常如二三月”的春城风物……云南的山水从来都是文人灵感的画布。

这个夏天,循着字里行间,在古今重叠的视角里,读懂云南山水美物如何成为文人心中“永远的诗和远方”,了解云南文旅如何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成为人们旅居的“第二故乡”。

“温泉氤氲,热气蒸腾。四周古木参天,红叶飘落池中。仰卧石榻,听松涛阵阵,泉声潺潺,疲惫尽消。此地真乃滇中仙境也。”

梅贻琦在《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中对云南安宁的这段记述,如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了滇中这方土地的灵秀与静谧。八十年前,在纷飞的战火中,这位执掌西南联大的教育家在此寻得片刻安宁;八十年后,在字里行间的余温间,人民仍能触摸到这片土地独有的治愈力与和谐韵。

在安宁,享“温泉氤氲”的平静

梅贻琦笔下的“温泉氤氲”,道出了安宁最鲜明的底色。安宁的温泉自古便有“天下第一汤”的美誉。这里的温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水温常年稳定在42℃左右,既可涤荡尘嚣,亦能滋养身心。正如日记中“疲惫尽消”的真切感受,无论是漫步于热气蒸腾的泉边,看红叶随清风落入池中,还是静卧于依山而建的石榻,听松涛与泉声交织成自然的絮语,都能让人在与天地的对话中卸下疲惫。

安宁温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400年前的东汉时期,古有“碧玉泉”之称。《元混一方舆览胜》中记载道:“安宁州”条载:“云南诸郡,汤池17所,惟安宁州者最。”安宁温泉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屏障,能将喧嚣和烦恼隔绝于世外。环云石洞里的片刻清凉,溪边长亭檐上的三寸月光,岸堤烟柳枝丫里的盛夏蝉鸣,都绘就了安宁这座宝藏小城中最温柔的岁月。

炎炎夏日中,与先辈共享一方古木的清凉,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向往。近年来,安宁围绕“把安宁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康养旅居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以及“滇西旅游大环线第一站”和“昆明康养度假首选地”两个功能定位,重点开发乡村、城镇旅居,扩展医养旅居、体育旅居、文艺旅居,聚焦精品酒店民宿、高端康养疗愈、森林温泉游乐、休闲度假旅居等领域,全力推动文旅大健康产业发展。2024年接待游客1360万人次,同比增长23.62%,旅游总花费243亿元,同比增长29.79%。2025年6月,安宁成功入选2025年首批全国康养旅居城市。

在安宁,享“疲惫尽消”的心安

安宁的“安”与“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历史的淬炼中沉淀的智慧。抗战时期,梅贻琦的日记里,既有对时局的忧思,也有对“泉声松涛”的珍视。正是这份在动荡中守住的平静,让安宁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栖居地”。

基于安宁得天独厚的温泉疗养资源,安宁也在持续进行“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基于“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安宁联动昆明市延安医院(昆明市干部疗养院)医养中心,充分利用好昆明延安医院的优势资源,针对老年人养老的切实需求,提供基础医疗、康复护理、心灵关怀等康养服务,充分解决了银发群体康养旅居的后顾之忧。

从梅贻琦笔下的“滇中仙境”,到今日的“旅居天堂”,安宁从未改变的,是那份让人心安的力量。在这里,温泉洗去疲惫,街巷藏着烟火,历史透着从容。或许,这便是“安宁”最动人的答案:它不仅是一方可以安放身体的土地,更是一处能让心灵找到“安宁”的归宿。(唐琦/文、安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