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秘境”到“故乡” 沧源旅居的出圈之路

时间:2025-07-24来源 : 央视网作者 : 佚名

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山水之间,文旅融合催生的变革,正推动这片土地迈入发展热潮。

曾经,游客带着对“秘境沧源”的好奇匆匆一游。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慢脚步,住下来感受佤乡的魅力。从“打卡”到“栖居”,沧源这座宝藏小城正以“沉浸式旅居”为支点,实现从吸引人流到留住人心的跨越,让“世界佤乡”的名片愈发亮眼。

资源禀赋让“住下来”成为必然

“顶级高配的自然生态禀赋,璀璨夺目的优秀民族文化,丰富的旅游核心资源,以及独一无二的沿边开放优势,共同为沧源文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沧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文物局局长罗羚友说。

沧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孕育出森林覆盖率超70%的生态秘境。雨林环抱的村寨,清新的空气,可直饮的山间溪流,自带回甘的古茶树,共同构成沧源的生态底色,让沧源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天然疗愈场”,为旅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深厚的佤族文化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韵味。佤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以及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寨、图腾,让旅居者融入佤族生活的同时,也让沧源的文旅资源更具深度,充满无尽生命力。

从自然生态到文化魅力,沧源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更为旅居者带来精神层面的深度共鸣,让“住下来”从一种选择变成了必然。

从“引流”到“留客”的发展转变

“沧源文旅从‘旅行式’到‘旅居式’的变化,核心是从‘短暂打卡’转向‘深度融入’。”罗羚友说,近年来,沧源县抢抓节庆活动体验、茶文化体验、边地文化体验等机遇,培育了乡村、度假等8大旅居业态。

2025年以来,沧源县旅游总花费预计达10.66亿元,旅居人数超5.1万人,同比增长31%。

在产业融合方面,沧源县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多元业态深度联动。“旅游+非遗”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佤族织锦等传统技艺,感受文化魅力;“旅游+节庆”成效显著,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沧源县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0.84亿元;“旅游+农业”聚焦咖啡、茶叶等特色产业,推进农旅互促。

沧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同时沧源注重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以葫芦小镇、翁丁传统村落为代表的“宝藏小镇”和“烟火村寨”,形成“1+N”布局。

目前沧源县已培育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25家,合作社6个,带动362户816人就业。翁丁村2024年集体与群众分红191万元。“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家人,收入也不比在外面少。”返乡当导游的杨新仙说。

文化为基绘就文旅发展底色

罗羚友指出,“沧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是文旅发展的‘根’与‘魂’,为文旅升级提供了核心支撑。也让沧源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可持续发展,使‘佤乡’魅力从表面风景深入文化肌理。”

沧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沧源崖画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崖画之一,是远古佤族原始先民智慧的结晶。当地围绕崖画积极推动司岗里崖画谷景区建设,通过设置讲解导览、打造文化展示长廊等方式,让游客深入了解崖画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除了崖画,沧源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沧源崖画新石器遗址群,以及距今80000—10000年的澜沧江流域保存较好的旧石器古人类活动遗址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农克硝洞遗址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点汤不拉遗址及得丹洞遗址旧石器“和平文化”遗址。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沧源文旅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多元体验催生佤乡旅居共振

浓郁鲜活的民族特色是沧源最动人的风情。在翁丁古寨,游客不仅能看到传统建筑,参与拉木鼓、打歌等民俗活动,还可以在节庆时和当地村民一起载歌载舞。佤族的织锦、木雕等手工艺品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魅力。“现在的翁丁,是活的文化场。烟火气里的活文化,比照片动人百倍。”安徽籍旅居游客张女士说。

原生态的文旅体验,也是沧源留客的核心。旅居者可以亲自采茶、捡菌,动手做一顿佤族风味的饭菜,也可以在雨林间骑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真实而贴近生活的体验,是沧源独有的宁静与惬意。“在旅居者与沧源日复一日的交融里,他们早已成了沧源的一部分,自然地融入了这片土地的呼吸里。”罗羚友说。

当游客在山野中触摸土地温度,在火塘边聆听佤族故事,在节庆中融入民族狂欢,在崖画前探寻文明密码,便已从参观者变成了佤乡生活的参与者、体验者和“慢生活”的眷恋者。而沧源这座宝藏小城,也已从“秘境”成为旅居者心中牵挂的“第二故乡”。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