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踏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白音华蒙东煤业公司,一幅绿意盎然的春日图景便在眼前徐徐铺展,一望无际的植被尽收眼底,樟子松、云杉、沙棘、紫花苜蓿等沿着排土场的肌理蜿蜒起伏。步道盘旋其间,花鸟常伴左右,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全然不见传统矿区的模样。
生态筑基,创造绿色矿山崭新图景
作为自治区级绿色矿山,该公司按照“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原则,根据矿山所在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筛选出云杉、榆叶梅、旱柳、白桦、金叶榆等适宜当地种植的乔木,累计投入1151万元,栽种各类乔木5900株。同时,在排土场及开采区的预留绿化带进行合理布局,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植被群落。提升生态稳定性,定期开展修剪枝叶、整形疏枝、防虫防病等工作,促进林木健康生长。结合矿山环境和当地植被生长情况,投入6691万元,筛选出抗逆性强、耐旱、抗寒、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杂花苜蓿、小叶锦鸡等品种,确保植被成活率。定期开展覆盖度监测,对植被斑秃进行治理,实现草原植被的有效恢复与持续发展。目前,共完成排土场生态治理1.6万亩。
深耕实践,构建矿山复垦多元数据
近年来,该公司地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西坡南段之北侧,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表土赋存较少、不足20厘米,而且表土含碱量较大,土壤极易板结,对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带来更大挑战。为此该公司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修复中心合作开展“露天矿生态修复土壤重构及生物地化循环速率提升技术研发与长期定位监测体系研究”项目,从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重构生态修复土壤环境,优化土壤、植被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开展长期定位监测,构建白音华矿区生态修复多元数据库,为矿区未来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该项目基于天然草原生物,通过群落密度模型和稳定性模型对群落进行稳定性分析,筛选羊草、早熟禾、贝加尔针茅、冰草、无芒雀麦、糙隐子草、披碱草、草木樨、扁蓿豆、黄花苜蓿(杂花苜蓿)、沙打旺、冷蒿等12种一年或多年生植物物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6×6米样方并选定6600平方米试验田和对照试验地,设置92个样方区域种植,通过单种、四种禾草科和四种豆科随机组合、四类五物种混合、九物种混合等设计种植。同时,基于天然草甸草原原生物种,优选多年生优势物种,禾本科、豆科和菊科植物适度搭配。并在矿区恢复草场设置刈割、对植物群落组成、盖度、物种多样性等进行调查,测定植物干重、土壤物理性质,为复垦初期快速建群,改善生境条件。
智控升级,筑牢矿山消防安全防线
同时,该公司为确保矿区生态复垦草原防火的安全,改变靠人员巡检模式,进一步减轻防火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露天矿区草原管护成效,完成排土场防火预警监控系统建设。该项目区别于传统森林草原防火选择制高点进行全覆盖的方式,因为排土场高差约80米的阶梯式结构,单一的制高点布置存在监管盲区。利用三维视域分析模拟选点及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式,选取12处分布式防火监测点位,构建无死角、高频次、全天候、立体化的排土场草原防火智能监测网络。系统监测范围涵盖辖区南排土场、北排土场和作业现场,主要是由前端热成像监控、太阳能供电、无线传输、智能化安全平台系统融合、三维GIS系统融合、应急预案系统功能建设等方面构成,实现区域内人员、车辆、火情的实时监测、自动预警、远程巡查等功能,建立多位一体的综合预警管控系统,实现多维度监测预警,呈现“矿山防火一张图”,以智能之“眼”,防范未“燃”。
未来,国家电投白音华蒙东煤业公司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建设“安全、智能、绿色、高效”的一流矿山,努力打造北方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李伟、王祥伟)
(国家电投白音华蒙东煤业公司)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