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同心圆 | 苗族:从枪手部落到幸福苗寨 神秘的岜沙出圈了
几十年前,苗族人滚拉旺走出大山穿上军装,成为了一名铁道兵。如今,驻足在“生命树”下,看着苗寨日新月异的景象,往事萦绕在心头。
滚拉旺:我出生的时候,我父亲给我种了一棵“生命树”。我6岁,我父亲就走(去世)了。然后有个老大爷说,你老爸走了,我带你去看你老爸给你种的一棵“生命树”,以后你记住这是你的树。
岜(bā)沙是一个崇尚自然、以树为神的村落,每个人一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三棵树”(字幕:生命树、消灾树、常青树)。在孩子成人礼上,种上一棵庇护平安的“消灾树”,也寓意着成年后做人要像树那样正直无私、顶天立地。
滚拉旺还是孩童时,一场大火曾将整个寨子付之一炬。一次征兵的机会,让他得以怀着憧憬投身国家建设。退伍后,他放弃转业机会,毅然回到岜沙,参与村子治理、旅游开发。
滚拉旺:群众就推荐我当村长,我一直干了二十多年。因为我见过世面,我参加政府的工作,带领群众搞旅游、搞建设,退休后我就成了寨老。我算是第一个能说汉语、代表岜沙讲解我们的文化(的人)。
岜沙村,保留着众多苗族的原始文化习俗,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博物馆”。岜沙汉子历来“枪不离身、刀不离腰”,被特许持枪的岜沙,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滚拉旺:平时我们这个枪就用给小孩15岁成人礼上,男孩必须授枪。我这一杆枪,就是我成人礼上才授给我,授给我一直带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我们这个永远改不了,也丢不了,还会往下传,一代传一代。
自从搭上了“文旅快车”,苗族的一些文化习俗得以走向公众视野。以往女性不能碰枪的禁忌已经破除。游客们还可以身着当地服饰,伴随着芦笙阵阵参与联欢,甚至扮演一位苗族传统婚礼上的新人。但是“镰刀剃头”这个项目,还是让不少宾客“望而却步”。
滚拉旺:成人礼用镰刀剃头,现在我们就传下来一直到现在,都是我们岜沙的一些故事和历史。但是女性(成人礼)就简单了,那些长辈、奶奶、姐妹,都来教她刺绣、织布、染布。
苗寨的一天,也难免柴米油盐。年过七旬的滚拉旺,还要赶在上午迎宾仪式前,去看下自家的田地。而妇女更是片刻不得休息,演出前的空隙,都用来为家人和自己缝制衣物。
随着日出的到来,晨光与流动的云海交织在一起,蔚为壮观。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岜沙人换来了一片茂密的山林。
在寨子里,还有一块遍布沟痕的巨石——“祖母石”。“祖母石”所处的平台被认为是寨中“法庭”,“监督”着村民们遵守村规民约。
滚拉旺:我们寨里面有的人心不好,偷盗的,砍生命树的,都在祖母石那里举行(仪式),自己来道歉,(表示)以后不能像我这样做,为了教训(育)大家和小孩。现在我们订的村规民约,处罚“三个120”——120斤肉、120斤酒、120斤米。88年我们做了一次,(到)现在就一直没发现这些(不好的行为),祖母石主要是这样的(作用)。
今天,一棵棵高耸挺拔的“生命树”枝繁叶茂,为勤劳勇敢的苗族人遮风挡雨。而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让岜沙苗寨得以“浴火重生”。
滚拉旺:当年被火烧的时候,车不通车,电没有电,晚上还要点火把,多苦多穷。现在政策好了,住的房子也宽了大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有穿、有吃、有住,都好啦。今天的生活那么幸福。
学术支持:中央民族大学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
鸣谢:从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学术支持:中央民族大学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
鸣谢:从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