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3日,合肥工业大学“青檀墨韵・宣迹寻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安徽泾县,开展为期四天的非遗研学活动。团队以宣纸古法工艺为核心,通过工坊体验、政企访谈、文化探索等形式,深入解码“纸寿千年”的文明基因,感悟非遗传承的当代意义。
探访汉唐纸坊,触摸匠心密码
10日清晨,团队从合工大出发抵达泾县,首站走进汉唐纸坊。在这里,队员们系统了解了宣纸制作的 108道工序,从青檀皮浆处理到成纸揭分,每一步都彰显着“一张宣纸千滴汗”的厚重。“传统工艺的精密与执着,恰是现代智造不可或缺的灵魂”,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张同学如此感悟。
政企双线调研,聆听传承新声
11日,团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上午,队员们在泾县政府会议室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了解到当地在非遗保护中面临的人才断层、科技融合等挑战,以及“活态传承”的创新举措;下午,团队走进现代宣纸集团,开展校企联合会议并参观集团。这里的文创,正是千年纸韵与当代巧思的温柔相拥。
宣纸文化园研学,墨韵里书写青春
12日,宣纸文化园成为实践的“立体课堂”。在宣纸博物馆,从唐代“澄心堂纸”到“三丈三”巨宣,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宣纸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脉络;在体验工坊,大家化身“当代蔡伦”,完成捣纸、选捡等流程体验。期间,团队专访了非遗传承人汪息发,听他讲述七十载与宣纸相伴的岁月。
工匠访谈收官,感悟文脉传承
13日,团队走访古泉宣纸厂。从业四十余年的王师傅展示老茧双手:“竹帘选三年老竹,青檀皮采自向阳坡,祖传标准不容马虎。”年轻技术员小李分享:“光谱分析检测纤维,但捞纸力道还靠老师傅传授,机器复刻不了‘纸感’。”王师傅“变的时候得知道根在哪”的话触动队员,让大家触摸到匠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包容。
此次实践,让学子们深刻认识到:宣纸的韧性不仅在于‘纸寿千年’的物理特性,更在于古今匠心的接力传承。当青檀皮浆融入青年的创新思维,千年纸魂正借青春之手,书写新时代的传承新篇。(合肥工业大学:吴雪琪、疏丽丽)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