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传承红色文化,创新遵义发展

时间:2025-07-16来源 : 中国网商业文化作者 : 邓悦

2025年7月,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寻访转折之城星火路,赋能花茂乡村新图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追随红军长征的足迹,赴贵州省遵义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探访这座“转折之城”,感悟红色精神伟力,思考赋能发展新路。

新芽初诞,扭定乾坤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走进红军总司令部旧址、遵义会议陈列馆、领导人故居等红色教育场所。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内,馆内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陈列馆借助数字化陈列手段与珍贵原始文献的创新性结合,系统展示了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红军长征胜利、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漫长奋斗史。团队成员通过展馆藏品展示、手稿记录与介绍讲解,细致观察学习党在长征途中身处的艰苦环境与党结合中国国情、党的自身实际所采取的灵活战术,与当地居民的鱼水情深,并切身意识到教条主义与左倾冒险主义对革命的荼毒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着眼于中国国情的决策智慧。

实践团队尤为关注遵义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实践。团队成员陈镜洁表示,遵义会议陈列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打造“年轻化”体验,提出创造性建议,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同时,充分发挥原始纸质史料无可替代的感染力,保留历史的厚重感。这种“数字赋能”与“历史原味”的有机结合,为红色文化有效触达青年群体、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团队全体成员还积极参与了当地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向游客讲解红色历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精神。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创新实践的必要性。

image.png

团队成员在向游客讲解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相关细节

雄关迈步,重构红旅

清晨,团队成员们从山脚出发,沿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足迹,开始了长达 7小时的徒步之旅。一路上,大家克服了山路崎岖、体力透支等重重困难,终于抵达了小尖山、长空桥等红军战斗遗址。在刻有《忆秦娥·娄山关》的摩崖石刻前,全体成员集体诵读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词,深切感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气概,对红军战士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油然而生敬意。在娄山关战役陈列馆,团队重点考察了红色教育的创新形式。馆内运用沙盘和微缩模型进行场景模拟,引导参观者以俯瞰视角理解长征的艰辛与战略智慧;采用动态路线图结合电子解说,清晰展示红军行军与作战过程,相较传统静态地图更具直观性。这些探索为提升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提供了新思路。

团队成员们还积极参与了当地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成员陈艳丽在陈列馆内帮助馆内讲解员,向游客详细讲解娄山关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战斗过程,生动地讲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让游客们深受感动。成员王子安、荣欣悦则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娄山关红色遗迹和团队活动的照片,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娄山关的红色文化。

image.png

团队成员在娄山关摩崖石刻处进行《娄山关·忆秦娥》的诵读

而今迈步,赋能民生

在探访娄山关途中及周边区域时,团队深入观察了文旅产业对当地民生的带动作用,并积极参与其中,为当地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景区管理者充分利用地理特点,在山路沿线合理设置了“长征小镇”等食宿服务点,如娄山栖谷,既便利了游客,也创造了就业机会。团队成员任嘉滢、蒋洪敏在娄山栖谷担任志愿者,协助当地居民为游客提供咨询和引导服务,帮助游客更好地规划行程。当地居民通过提供交通服务(如搭载游客上山)和销售特色产品(如板桥镇豆干),显著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板桥镇作为景区门户,其特色农产品在政府与景区的双重质量监管下,形成了“黄金招牌”。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民交流,了解农产品种植和销售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农民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便捷的交通网络(如娄山关南高铁站、板桥镇汽车站)也为游客涌入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在板桥镇汽车站开展调研,了解游客的出行需求和交通便利性,为当地交通部门提供了优化建议。

值得肯定的是,娄山关的开发严格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注重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庸俗化、同质化,以绿色生态护航红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工大学子以校训“崇实”“尚新”为指引,提出实践答案:“崇实”——尊重历史原貌,因地制宜发展,杜绝过度开发和资源滥用,确保红色基因的真实传承;“尚新”——勇于创新教育模式,突破刻板展览局限,运用互动化、可视化手段,引导参观者在体验中感悟,让红色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image.png

文:邓悦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