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云南的每寸土地,都凝结着文人墨客的精神印记。
从徐霞客笔下“江流到此成逆转”的虎跳峡,到杨升庵诗中“天气常如二三月”的春城风物……云南的山水从来都是文人灵感的画布。
这个夏天,循着字里行间,在古今重叠的视角里,读懂云南山水美物如何成为文人心中“永远的诗和远方”,了解云南文旅如何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成为人们旅居的“第二故乡”。
八十多年前,老舍在《滇行短记》中以温润笔触勾勒云南:翠湖柔波倒映西山黛影,喜洲镇青瓦白墙流淌千年烟火,“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他更在字里行间点出云南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大家几乎忘了一切人世上的烦恼。”这份对云南山水人文的倾心,穿越八十余年时光,与今日旅居者的心声遥相呼应——云南,正从文人笔下的诗意想象,生长为千万人向往的生活现场。
(大理州委宣传部供图)
“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
走进大理喜洲,老舍惊叹,“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在这里,老舍感受到了山水之灵秀、人文之厚重与时代之活力交织,同时,也从字里行间表达出了旅居大理的美好向往。
(喜洲油菜花开。赵子忠/摄)
“旅居云南”得天时地利,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夏可避暑、冬可避寒。此外,还享有6项世界遗产、8座历史文化名城、777个中国传统村落、624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在众多“禀赋”的加持下,云南正以“轻介入、微改造”的方式,书写着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旅居生活新范式。
当前,云南正解码从“旅游”到“旅居”的文旅业态新篇章,为抓住云南旅居发展,让云南的绿水青山化作更多人的“第二故乡”,云南出台《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其中指出,“到2027年,全省培育3000个以上乡村旅居重点村;引培一批旅居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旅居云南样板房目标。”
(阳宗海融媒体中心供稿)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云南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旅居云南”品牌效应显著扩大。据统计,今年1月至3月,云南省接待游客总量达1.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261.8亿元,旅居人数达228.81万人,同比增长56.9%。深圳旅客“曙悦”连续16年在丽江创作,法国博主潘伯良通过分享登山露营成为文旅代言人,他们的故事,正是云南从“旅游胜地”向“生活方式目的地”蜕变的生动注脚。
“在这里,大家几乎忘了一切人世上的烦恼”
在古琴韵律中,在山水、树木环绕之下,老舍曾感叹云南能让人“忘了一切人世上的烦恼”,这份精神共鸣,在今天的文旅升级中愈发强烈。
旅居者追求的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身心惬意”与“精神富足”——在大理,传统村落与现代艺术碰撞,成为艺术家“第二居所”;在昆明,滇池黄金岸线、大翠湖人文圈里,“赏花观鸥品咖”成了日常;在壮乡六郎城村,独特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高丙芸/摄)
文化的“觉醒”让体验更有深度。“文化润滇”行动推进太和城、石寨山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景迈山古茶林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东巴纸、白族扎染、建水紫陶等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成为可体验的生活美学。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如今的旅居“是深度的文化体验和生活方式的融入”,云南正将文人笔下的文化意象,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日常。
曾经,老舍为云南的山川美物动情沉醉;今天,旅居者在山水间遇见人文共生的温暖。高铁穿越苍山洱海,非遗工坊的炉火映红夜空,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融,从观光客到旅居者,千万人在这里续写生活新篇。云南的美,既在字里行间的历史回响中,更在当下每个旅居者的眼眸里、日常里。这份跨越时空的吸引力,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永远的诗与远方。(刘永梅)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