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打破常规的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近1009万公顷农田受灾,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8%。
作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市拥有禀赋的自然资源,同样也传承了“苏湖熟,天下足”的重要农业生产地位。然而,在“熟”“足”的背后既有着大自然恩赐的甘露,也隐藏着天恩“翻涌”的灾害。
如何更好护航的农业发展,维系农业产业稳定,“气象×金融”的新模式正为湖州农业兴旺积极助力。
气象变化“动一处而牵全身”
气象变动对农业系统的结构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温度异常增高与频发的极端气象灾害。
一方面,温度异常增高大大影响的农业本身的生产体系。2023年湖州平均气温达 18.0℃,为历史第二高值,2024年更创下 18.3℃的新高。这一数据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原有农业作物品种的生长。升温之后,湖州某稻田的稻谷灌浆不充分,出米率大大降低,经营效益受到直接影响,这就急需对稻米品种进行调整来规避该风险。
另一方面,是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湖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变化具有季节周期规律。当下全球变热的大背景下,季风气候中降雨期与干旱期对比拉大,严重冲击了农业生产。在去年暑期,突发的台风带来的短时大量降水造成安吉白茶茶树的产量和品质的大幅下滑。与此同时,气象灾害前后的产生的温差变化都显著影响降低着茶叶产量。
无论是上述的温带移动还是频发的极端气象事件,对于高固定资产投入、高时空依赖的农业而言,气候资源的时空错配迫使传统农业区面临"种不了"与新区"种不好"的产业风险。“气象×金融”模式借助于金融流动性的特点对冲气象情况的不确定性来为农业生产兜底,有效消除生产风险进而稳定产业发展,释放发展动能。
“白茶贷+气象险”撑起安心伞
在湖州市安吉县,气象金融走入茶园,为茶农们撑起一把“安心伞”。
日前,农业银行安吉县支行在“白茶e贷”基础上迭代推出了“白茶贷+气象险”,为递铺街道马家村的5户白茶种植户及时发放贷款共计480万元,旨在为即将带来的白茶采摘做足准备。
据了解,安吉县白茶种植面积20.06万亩,年产量2420吨,总价值达37.75亿元,安吉县茶农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是农民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但随着种植规模扩大、茶叶机械设备更新等原因,茶农的资金需求也不断扩大,为此,农业银行依托金融科技手段,联动安吉县“白茶产业大脑”平台,推出“白茶e贷”,为茶农提供信用方式贷款,用于满足农户白茶产业生产经营。
“但由于安吉县地处浙北山区,白茶在春季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灾害,茶农们常常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担忧,损失严重时甚至占白茶产值的一半。”据农业银行安吉县支行有关负责人介绍。
经安吉县政府牵头,安吉县气象局与安吉人保财险推出安吉白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是全国首个采用天气指数对茶叶产业进行风险管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不同于传统政策性农业保险,这种新型保险模式的理赔唯一依据是气温数据,在每年的采茶季期间,当日最低气温低于约定温度,即视为保险事故发生,农户可获得相应赔偿。
天气指数的概念源自于今年三月的在上海发布的气温指数,据悉该系列指数根据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的气候特征和社会经济特点,在多年气象对行业影响研究基础上针对性研制,是一套面向金融应用场景的指数,包含长三角气温和制冷、制热等6条指数,与能源、电力、农业、旅游、健康、保险等气象敏感型行业的风险敞口紧密相连。
在此基础上推出的“白茶贷+气象险”产品,引导白茶种植户关注气象风险,“双管齐下”解决白茶产业全流程资金缺口和低温气象影带来的收益影响。
“气象×金融”要素叠加激发乘数效应
今年6月19日,由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激发气象和金融数据要素潜能和乘数效应,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金融强国建设和气象高质量发展。
该意见的出台体现了“气象×金融”协同模式的重要发展意义。具体来看,“气象×金融”的协同模式如何做好、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两方面的考量。
首先,在科技创新方面,需要各金融机构联合搭建创新平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同时,通过打造金融气象开放实验室、组建专家联盟等,鼓励联合科研,提升“气象×金融”科技创新能力。
例如,依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气候金融风险监测、预测及评估体系;发挥气象部门在自然灾害预测、情景建设、灾害损失估算等领域的数据和技术优势,构建高质量气象灾害数据集和分析模型,助力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价体系;聚焦能源、健康等重点领域,水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开展气候风险影响前置研究,为产品研发、定价提供支撑;联合推进气象灾害成灾机理、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气候变化影响次生灾害风险等方面研究;合作推动相关领域政策、业务规范、技术标准等体系建设。
其次,是因地制宜的制定协同模式。将行业的技术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在最大化产业效能,护航产业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指定气象金融赋能方案与保险产品,来促进产业发展。
例如针对蔬菜大棚产业,构建"大棚小气候监测 +灾害指数保险"模式,通过实时采集气象数据开发保险产品;在海水养殖领域结合浮标气象站数据和台风预测模型,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针对苹果花期冻害,建立"卫星遥感监测 +物候期保险"机制,利用遥感和霜冻监测开发指数保险;针对旅游业推出"景区客流指数 +气象预警"保险,依据游客量和气象预警快速理赔,助力旅游产业复苏。
此外,利用好“气象×金融”模式有必要强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放大社会互动效应,提升社会公众尤其是金融业参与主体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农业银行湖州分行)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