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高校青年答好“人才题”,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新乡贤”风采

时间:2025-07-08来源 : 中国网商业文化作者 : 佚名

盛夏七月,福建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厚德青语”服务队走进永泰县盖洋乡,以“党建引领、专业融入、长效赋能”为实践路径,在语言推广、产业帮扶、文化振兴与治理协同等方面深耕细作,展现了新时代高校青年作为“新乡贤”的担当与力量。

党建引航,青年“沉下去”迈出人才振兴新步伐

在盖洋乡党委政府指导下,服务队深度融入村党组织网络,开展“党建带人才、人才促振兴”行动,与奋斗村党支部签署“校村协同·振兴赋能”协议,建立起资源共享、课题共研、项目共推的合作机制,助力构建“常来、常留、常新”的人才回流环境。在“访校友,促成长”主题座谈中,服务队与2024届毕业选调生、奋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曾佳楠围绕乡村基层治理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交流,探索“本土人才+高校资源”的双驱模式,激励青年人才从“过客”转变为“常客”,在基层找到“舞台”和“归属”。

从组织融入到制度共建,从校地联动到人才互动,青年学子在党建引领下扎根基层沃土,找准角色定位、强化使命意识,以“沉下去”的姿态,将青春力量与乡村所需精准对接。

image.png

福建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永泰县盖洋乡奋斗村实践共建协议签约仪式

产业赋能,青年“跑起来”挑起振兴发展新担当

乡村振兴需要“接地气”的实干者。碓头村村支书叶义勇返乡后投身“林下经济”,发展赤松茸标准化种植基地,服务12户脱贫户及22户一般农户,构建起“专家+技术+基地+农户”的四级服务网络,年产值达45万元。服务队以此为案例,深入田间调研,实地学习产业振兴路径,也为其设计宣传策略,助力品牌打造。在“郑爱珠盖洋红”非遗酿造酒坊,服务队聆听非遗传承人郑爱珠“盘活3000个酒坛,助力农民以青红酒增收致富,发扬‘盖洋红’品牌”的故事。在与郑爱珠围绕非遗传承、市场对接等方面深度访谈的过程中,青年学子不仅看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也不断思考如何用青年力量赋能基层特色产业发展。正如队员所说:“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在于技艺传承,也在于创新传播。”

从山头林下到非遗酒坊,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赋能产业,在项目中锤炼能力,在服务中学习青年人才如何在奔跑中挑起振兴发展的青春担当。

image.png

服务队与非遗传承人郑爱珠及其家人合影

image.png

服务队队员听郑爱珠讲解盖洋红酒的制作材料独特之处

以语润心,青年“融进去”创新文化宣传新形式

“厚德青语”服务队以语言推广为切口,注重实效与共情,打造了富有趣味性的“方言+普通话”教学课堂、围炉夜谈,既推动青年从课堂走向田野,激发村童与村民学习热情,更在语言认同中筑牢文化自信。而在街巷田间,服务队则将“推普”与反诈宣传、禁毒教育相结合,面向村民推广安全知识,以现场双语翻译,指导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探索出“语言+安全”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让语言成为连接乡村治理与现代文明的“金钥匙”。

从语言课堂到巷道宣传,青年学子用语言搭桥、用文化润心,把抽象的推广工作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互动实践,以“融进去”的姿态,推动文化认同、助力治理提升,让语言成为乡村振兴的温暖力量与时代声音。  

image.png

乡产业孵化中心“青春聚力推普行同心共筑安宁”系列宣传活动,“方言+普通话”教学课堂现场孩子合影

image.png

乡产业孵化中心“青春聚力推普行同心共筑安宁”系列宣传活动现场,“方言+普通话”围炉夜谈群众合影

创意加码,青年“活起来”点亮乡村振兴新场景

语言是起点,文化是内核,传播是抓手。在省级文保单位“盖洋三对厝”,青年学子以创意策划为媒介,让“古厝文化”焕发新意。他们用镜头捕捉雕刻之美,用脚步丈量历史脉络,以策展思维重构古厝故事,赋予乡村文化更鲜活的表达方式。在盖洋乡孵化中心,青年队员把语言表达与农品营销相结合,尝试“直播带货”为李果、青红酒等特色产品搭建传播平台,拓宽村民创收路径。

从语言课堂到非遗古厝,从治理宣传到直播助农,实践团打破学科壁垒,在真实乡土中探索语言、文化与产业的融合表达路径。他们从“观察者”到“建设者”,带来知识与技术,带来共情与创造,点亮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场景。

“我们希望留下的不只是一段经历,而是一项实实在在能助力发展的成果。”一位队员如是说。

从闽江之畔到盖洋之乡,“厚德青语”服务队用脚步丈量热土、用知识赋能乡村、用行动回应时代召唤。他们是新时代的“新乡贤”,更是乡村振兴征途中的青春力量。

图文来源:福建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