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拘留所,法律的刚性与人的柔性正书写着特殊的教育篇章。这所“特殊学校”通过“黄金24小时干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室”“社会联调机制”等创新举措,让触碰法律红线的人在高墙内找到向善的路径。2024年以来,该所累计化解矛盾纠纷9339起,实现转化矫正率、社会满意率“双提升”,再次违法率持续下降,用实践证明,法治的温度能照亮每一个悔过者的新生之路。
黄金24小时,迷途灵魂的“紧急校正器”
“入所最初的24小时,是唤醒法律敬畏的最佳窗口。”管教大队负责人高江成从事监管工作23年,始终坚守“早到岗1小时”的习惯。2023年底,沈某因过失伤人被行政拘留,入所后反复念叨“好冷”,管教民警张勇梅立即察觉异常,不仅送来保暖衣物,更在24小时内启动“一人一策”心理干预。当沈某突发疾病晕倒时,管教民警5分钟内完成送医急救,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
“95%的被拘留人是首次入所,陌生环境会放大他们的悔意。”昆明市拘留所将每日超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投入矛盾调解,通过“情绪捕捉、需求响应、法理教育”让沈某在最短时间内卸下心理防备。出所后,沈某送来感谢信和锦旗,
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感激:“我一个犯错的人,她待我如姐妹亲人,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生活。”“那次晕倒要是没有他们,我可能就没了!”
江成工作室,高墙内的“矛盾诊疗所”
对于“黄金期”未化解的“硬骨头”,以高江成命名的“江成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室”成为“第二道防线”,高江成笑称这里是“疑难杂症门诊部。”邓某因婚姻矛盾被拘留时扬言“出去就离婚报复”,工作室通过连续疏导,从“情理法”三个角度进行教育,分析违法成本。最终促使双方放下执念,重归于好。
“我们监所民警多想一分,多做一点,多把矛盾化解在拘所,不让风险隐患流入社会,社会就会多一分平安。”高江成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工作的真谛。
社会联调机制,从拘所到社会的“接力赛”
总有一些顽固的“荆棘”,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拔除。2024年建成并实体运行的“昆明市拘留所社会矛盾纠纷联调中心”,正是破除这些复杂矛盾的关键所在。
“社会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则将救赎链条延伸至高墙之外。李某因拆迁补偿款纠纷,驾车堵门并携带危险物品,被拘留后思想极端。管教民警用“拉家常”方式渗透法律知识,同时启动联调机制,邀请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到所开展李某搬迁补偿款纠纷化解工作,最终促成补偿款分批次支付。
昆明市拘留所所长马泉将这一模式称为“接力赛”,“所内接力跑完,外面又有新的接力棒需要交接。”对执行拘留期间化解未成功、可能仍有较大风险隐患的重点人员群体,昆明市拘留所依托“2+3(1)+N”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八个闭环”工作流程。同时,通过昆明市公安局“当事人回访评价”系统,由被拘留人家属扫码评价,加强对矛盾纠纷调处的跟踪回访,截至2025年6月,家属评价满意率达100%,被拘留人短信回复评价满意率达99%。
数字背后的温度,24年零事故的“昆明答卷”
在这套刚柔并济的工作体系下,昆明市拘留所交出亮眼成绩单。2024年以来,全所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339起,实现转化矫正率、矛盾化解率、社会满意率、被拘留人再次违法率明显下降的“三高一低”好成绩,连续24年保持监所安全管理“零事故”,连续15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一级拘留所”,先后获评“全国法治文明监所建设成效突出单位”“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等荣誉,2024年获评公安部“全国标兵拘留所”,实现了云南省十多年来无全国标兵拘留所的“零突破”。
高墙之内,关于救赎、和解与新生的故事不断被续写,昆明市拘留所的实践清晰印证着,法治的力量,不仅在于其惩戒的威严,更在于其引导向善、重塑价值的温度。即便曾经触碰红线,在法治之光与人性的共同照耀下,向善的道路,始终在脚下坚定延伸。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