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漫过阿姆山褶皱时,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甲寅镇阿撒村作夫寨的蘑菇房正戴着草编“草帽”醒过来。这些始建于清代的哈尼族传统建筑,如今像被时光揉皱的诗篇——当砖混楼房在山坳间生长,仍有几簇蘑菇房倔强地保留着“土基墙、茅草顶”的肌理,房顶上的草编标志在晨雾中明明灭灭,勾画出一幅会呼吸的哈尼村落画卷。这里不是被封存的标本,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滇南山区跳动的“基因库”,每一道木梁都刻着农耕文明的密码,每一片茅草都藏着哈尼民族迁徙的故事。
当蘑菇房遇见钢筋水泥:一场文明的对话
作夫村民小组的老人们还记得,半个世纪前整个村寨都是蘑菇房的海洋。土黄色的墙体随山势起伏,圆锥形的草顶接住四季雨水,这种“四壁合围、上大下小”的建筑智慧,是哈尼族适应山区气候的生存哲学。可当城镇化浪潮漫进山谷,青灰色的砖混楼房如同新的蘑菇,在传统建筑群中“野蛮生长”。如今漫步村寨,能看见奇妙的时空叠印:许家那栋水泥房的山墙上,还留着未被覆盖的土基雕花;李家那户人家的阳台上,竹编簸箕与铝合金窗栏并排晾晒。但庆幸的是,那份属于哈尼的建筑基因并未消失——村民们在新房顶上复刻草编“草帽”,在院墙上镶嵌传统纹饰,让现代居所依然流淌着民族血脉。这种新旧交织的景象,恰如传统村落保护的隐喻:不是拒绝变迁,而是在演进中守护文化DNA。
竹编里的文脉与污水管网的温度:保护的立体叙事
(甲寅竹编传承中心的竹篾匠人)
甲寅镇的保护者们深知,传统村落的“基因库”需要多维守护。当竹编传承展销中心的竹篾在匠人手中翻飞,那些编进竹器的不仅是青竹纤维,更是少数民族的造物智慧。一期二期工程的推进,让竹编从山间手艺变成可触摸的文化符号,游客能在这里看见篾刀剖竹的利落,闻到新竹晾晒的清香,甚至带走一个编着民族图腾的竹篮——这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密码。
而沿村道蜿蜒的污水管网,则是另一种温柔的守护。黑色的管道像现代版的“水脉”,将生活污水引入新建的收集池,经一体化设备处理后,清澈的水流重新汇入山间溪涧。这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对人居环境的尊重:当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污水横流烦恼,当蘑菇房周边的稻田重新映出蓝天白云,传统村落才有了可持续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消防宣传车开进寨子,老人们戴着老花镜学习灭火器使用,年轻人在微信群分享防火知识——这些细节如同给“基因库”装上了安全阀门,让历史记忆在现代防护网中安然沉睡。
长街宴广场上的文化光合作用:节日里的基因激活
(长街宴在广场上围塘连成巨龙)
十月年的长街宴,是哈尼族文化最耀眼的“基因片段”。在老博咪田村长街宴起源地的展示广场,青石铺就的地面刻着哈尼族迁徙路线图,图腾柱在阳光下投下几何阴影,现代钢结构的凉亭顶覆盖着茅草——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拥抱,让长街宴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当千百张木桌在广场上围塘连成巨龙,哈尼妇女们端着彩色糯米粑粑走过,银腰带在阳光下叮当作响;游客们学着用哈尼语说“扎勒特”(十月年),乐作舞的鼓点让不同肤色的人同步踏动脚步。广场周边的休息区里,老人向孩童讲述长街宴的来历,多声部民歌从竹凳旁飘向远山——这不是刻意的展演,而是文化基因的自然表达。当传统节日在现代空间中焕发活力,哈尼族的乐作舞、多声部演唱等“非遗基因”便有了代代相传的载体。
让乡愁有处可栖:基因库的当代意义
(缩小的蘑菇房打卡点。许冬梅/摄)
如今的甲寅镇,传统村落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蜕变。蘑菇房的草顶在修缮中重获生机,竹编技艺通过电商走向山外,长街宴的烟火气吸引着追寻乡愁的旅人。这种保护不是将村落变成博物馆,而是让文化基因融入现代生活:污水管网守护着人居环境,消防设施保障着生活安全,文化广场激活着节庆传统——当历史记忆与现实需求达成和解,传统村落便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坐标。
站在阿姆山的山梁上望去,甲寅镇的传统村落像撒在绿绸缎上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这里的蘑菇房是“活着”的文物,竹编是流动的技艺,长街宴是沸腾的乡愁。当城镇化的脚步继续前行,这些被精心呵护的“基因库”,正用哈尼族的智慧告诉大家:文化的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历史基因在当代土壤中生长出新的枝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传统村落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系与心灵归处。(王政/文、甲寅镇宣传办/图)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