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市场的版图中,云南正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过往吸引匆匆过客的流量经济模式,稳步迈向让游客深度停留的留量经济新范式。这一转型涵盖政策导向、旅游体验革新、基础设施升级以及文旅产业融合等多个维度,全方位重塑着云南旅居的发展格局。
政策先行:构建多元旅居图景
2025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在旅游方面,云南已经开始培育“旅居云南”的项目,吸引游客要多过一月、多过一季甚至多过几年。
近年来,云南积极出台政策为旅居经济“架桥铺路”。2025年,云南出台的《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云南将培育3000个以上的乡村旅居重点村,并大力培育度假旅居、乡村旅居、养老旅居等多元新业态。这一政策为云南旅居产业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从顶层设计层面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从被动接受市场喜好到主动谋划旅居产业布局,云南政策导向逐步从基础规范迈向积极拓展,为吸引游客长期停留创造有利政策条件,引导旅游产业从单纯吸引游客到访的流量思维,向打造旅居生态、留住游客的留量思维转变。
诚信旅居:市场走向诚信透明
2017年,为整治旅游市场乱象、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云南出台堪称史上最严厉的“22条”整治措施,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力求营造健康有序的旅游发展环境,为后续旅居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随着云南旅游市场诚信建设工作持续推进,我们行业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我们每年都会进行1—3次的导游素质提升培训。”金牌导游刘镇梅分享道,“2025年,我所在景区也在持续组织‘诚信进景区’教育宣传活动。现在游客们的反馈也越来越好,很多游客都希望能在云南常住一段时间。”
2025年,云南持续稳步推进文旅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全力保障旅游市场的平稳运行。在五一假期和泼水节等重大节假日期间,云南深入开展旅游服务创优提质和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百日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制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确保文旅市场安全有序,为文化旅游消费繁荣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观念升级:从“来得了”到“住得久”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吕宛青表示:“我们应从更深层次理解如何展示云南的生活,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无限、人间烟火升腾。此外,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不仅要吸引更多的人来云南,也要通过提升公共服务等保障让云南人享受云南的生活。”
近年来,云南民宿行业品牌蓬勃发展,但在融资方面也面临着一定困难。云南以“小切口、深挖掘,先试点、可复制”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推出“民宿贷”系列产品,有效缓解民宿企业融资难问题。据云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自“云旅民宿贷”推出以来,帮助众多民宿经营者缓解了资金压力,解决好经营难题。
截至2024年12月末,“云旅民宿贷”累计授信343户3.06亿元,有贷户数296户,贷款余额2.6亿元。这一举措,为云南民宿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旅居住宿选择。
玉溪市旅居协会会长文艺儒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山水玉溪诗意栖居专场表示:“我们关注‘候鸟式’养老旅居群体,并为其量身打造了度假基地。去年冬天,基地迎来天南海北的老人,他们在阳光里晒太阳、做理疗,参与扎染、剪纸等非遗体验。”
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的升级,让游客不仅能顺利抵达云南,更能在云南舒适地长期居住。2024年,旅居云南人数达到389万人次,人均驻留时长80天,更多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旅游”,更期待能够融入云南本土,更深入了解云南生活的内涵。
体验革新:从“景点游”迈向“场景化”
过去,游客奔赴云南多为打卡热门景点,行色匆匆。如今,云南旅游正掀起一场“体验革命”。
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地不仅保留着古朴的土木结构建筑、青石板路,承载着多民族千年文明密码,还积极求变,探索“智慧小镇”模式,借助高科技手段提升遗产保护与展示水平,让游客深度融入古城生活场景,而非仅做走马观花的看客。
西双版纳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每逢春季百花绽放,吸引众多绘画爱好者驻留一两个月,边写生边避寒,从“走马观花”变为“安家落户”,深度体验当地自然与文化魅力。
玉溪的“玉溪—老挝”跨境旅居产品也深受游客青睐,首次体验跨境旅居的游客分享道:“早上在玉溪吃鳝鱼米线,晚上就喝上老挝咖啡,这个体验太特别了!”
越来越多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景点观光,而是追求融入当地生活的场景化体验,云南旅游顺势而为,推动旅游业态深度演变。
产业融合:从“观光客”到“新村民”
云南积极推进文旅产业融合,促使游客从单纯观光向深度融入转变,实现从“观光客”到“新村民”的身份认同跨越。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导王嘉学表示:“云南是传统村落大省,云南旅游可以突出特点特色,利用好宝贵的传统村落资源。”
云南建水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游客漫步青石板路,既能欣赏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又可参与民族活动、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深度感受当地文化底蕴,仿佛成为古城生活的一部分。
云南洱源佛堂村引入艺术家,将白族民居改造为文化场所,村民积极参与非遗项目,既实现增收,又增强了当地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游客在此与村民深度互动,参与农事、民俗活动,融入乡村生活节奏,产生强烈归属感。通过“文旅+”模式,云南创造出巨大产业增量。
“在大理,我是老乡,不是老外。”来自瑞典的陈派6年前定居大理。“像家一样”“归属感”是他和许多“新大理人”描述大理时的真实感受。如今,大理已经成为了陈派的第二故乡。越来越多像陈派这样的人选择在云南定居,成为“新村民”,这不仅是对云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果的高度认可,也为云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2025年一季度,全省旅居人数达228.81万人次,同比增长56.9%;接待游客1.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26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0%。这种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也为当地经济注入持续发展动力,推动云南旅游从一次性观光消费向长期深度旅居消费转变。
从“过客”到“住客”的转型,标志着云南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通过政策、业态、基建与身份的多维重构,云南正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新篇,为全国旅居经济提供“云南样本”。未来,随着“旅居云南”品牌的深化,这片土地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旅居者的“另一种生活”。(唐琦)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