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山河 旅居云南】千年滇南儒韵浸润建水古今文脉

时间:2025-05-16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唐琦

“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在云南红河,一座名为建水的古城静卧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之中,侧耳倾听着中华文脉的脉搏。自唐南诏时期筑城“惠历”起,建水便以“临安”之名成为滇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元代,中原儒家文化随移民迁徙至此,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孕育出“文献名邦”的独特气质。

这里,儒家文化的根脉不仅未被山高水远所阻隔,反而在汉彝交融的土壤中生长出独特的风华。

文脉千年:“滇南邹鲁”的活态文化标本

建水,旧称临安。元初文庙的晨钟叩开滇南的文明曙光,自此孔门杏雨浸润红土,举杯笑谈烟雨中。不同于南诏王庭秘藏的经卷,建水文庙将儒学融入市井炊烟,让“汉佛”走入寻常人家。

当滇南的晨光漫过文庙的屋檐,仍能听见明清士子吟诗作对的回响。《孝经》《论语》伴随着建水百年时光,儒学的礼治文化与地方社会的礼俗文化相互交融。开笔礼朱砂点在眉心的刹那,在科举考场上一鸣惊人的愿景便从此走进稚童心里。

建水文庙的祭孔仪轨,是流淌在红河烟波里的不变技艺。当春分与秋分的日晷投影落在大成殿石阶时,那些沉睡在《文庙丁祭谱》里的雅乐便会苏醒。当光影掠过春秋大典的孔子圣迹图时,千年前曲阜的杏花便落进了建水的学海。

明清两代,文曲星辉在笔尖流转,建水共出文武进士110名,仅次于昆明和大理,出文武举人1273名,仅次于昆明,创造了建水古教育史上“临半榜”的辉煌瞬间。千余举人进士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将边陲小城的文脉刻入华夏文明的年轮。

建筑为书:儒家余韵的时空载体

建水文庙,这座占地百亩的圣殿,以中轴对称的宫殿式格局仿若曲阜孔庙的倒影。中轴线上飞檐如雁阵,暗藏着滇南烟霞的灵秀,恰似七百年来儒生们诵读经卷时遗落的平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跨过坊门,是面积达四十五亩之广的泮池,泮池又称学海,恰似一方砚台,托举着士子的寒窗烛泪,见证着求学之路的漫长与艰辛。

“洙泗渊源”是建水文庙独有的建筑。“洙泗”之名源于山东曲阜洙水和泗水的交汇处,那里是孔子的出生地,也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此坊象征着儒家学说即便远在万里之外的建水,依然传承有序、源远流长。坊上龙、象、狮、麟雕塑栩栩如生,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文化融合的见证。

建水文庙整座建筑群如同用梁柱搭建的《论语》,每一个斗拱都在进行着形而上学的对话。当斜阳将棂星门的影子拉长,那些投射在石板上的格律,正是儒家文明在边陲之地生长的年轮。

如今,建水古城依旧像百年前般从容,当外来者踏入这片土地,仍能从建筑中寻找到千百年前儒学风骨,听到当年学子在檐下谈古论今的回响。

文化为韵:文脉里的烟火人间

儒家礼仪的古训仍在建水巷陌流淌,指尖拂过斑驳的城墙,千年的文心便随着烟火而跳动。从古至今,它都是文人墨客心中的宝藏小城。

这份流淌的儒韵,最终在紫陶的胎骨间凝结成永恒。作为中国四大名陶的建水紫陶,自道光年间便以“刻坯填泥”的笔意与“无釉磨光”的哲思,在烈火中淬炼着东方美学的精魄,成为建水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紫陶陶胚上纹样,是明清文人墨客与匠人共同谱写的诗篇。刀尖游弋中,梅的“只留清气满乾坤”,兰的“不容荆棘不成兰”,竹的“任尔东西南北风”,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意境在紫陶里苏醒。历经千度窑变的紫陶素胎,恰似儒家君子历经世事磨砺仍葆赤子之心的写照。

这座被《礼记》浸润的城市中,礼乐都被化作日常生活的注脚。嘉庆年间的《临安府志》墨迹犹存,记载着临安人“冠婚丧祭必依古训”的坚守。三书六礼的婚俗如青铜编钟般庄重,纳采问名的玉帛、亲迎合卺的仪轨,让每个建水人的生命节点都成为礼乐文明的活态展演。

即便是少数民族跃动的衣角,也在暗藏着“诗礼传家”的密码,篝火映亮围坐畅谈的面庞,分明可见《诗经》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和乐图景。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季节里,不妨背起行囊,奔赴建水。在这里,你可以在文庙的古树下聆听千年的教诲,在紫陶的韵味中品味文人的雅趣,在古城的街巷中感受岁月的沉淀,在民族文化的海洋中畅游。让建水的文脉底蕴浸润你的心灵,留下一段难忘的旅居记忆。

建水,这座充满魅力的宝藏小城,正张开热情的怀抱,欢迎每一位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的游客前来探寻、体验。(唐琦/文、建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