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警务室温情守护边境群众

时间:2025-05-16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陈道霖 文廷 刘桐

前段时间,在外打工的云南省保山市木城彝族傈僳族乡鱼塘垭口社区居民罗国良犯了愁:自己的母亲一个人在家因为电视出了故障,整天给自己打电话,可身处外地的自己却不能第一时间赶到母亲身边维修电视机。于是罗国良拨通了社区民警杨文华的电话求助。

“孤寡老人在家最需要子女的关心,现在子女不在身边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立场明确后,杨文华第一时间去往罗国良家里,仅仅用了5分钟就帮助老人解决了困难。

一个困扰老人的需求,就在萌芽状态消解了。

每个村到乡里的距离乘车都要半小时以上,没时间到派出所办事;老年人腿脚不便,不方便去派出所……在云南保山木城边境派出所,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问题,民警并不少见。

云海茫茫之间,一辆警车行驶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照相机、推剪、工具箱、灭火器、救生圈、药品箱……为了方便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木城边境派出所民警集思广益,探索实施“流动警务室”工作法,将日常工作中所需用到的警用装备和群众所需物品放置在警务车辆的后备箱,变“等群众上门”为“送服务上门”,流动警务室“走”到了群众家门口。

“大妈,你儿子寄给你的饮水机我们给你顺路带回来啦!”

“这是我的手机号码,帮您存到通讯录里,下次有什么事就可以直接打我的电话。”

“家里的门牌已经重新加固好了,电视机也没啥大的问题。”

……

“先把情况摸熟,工作局面才能打开。”木城边境派出所民警朱朝亮说,流动警务室的设想刚提出,许多辖区群众只是礼貌地客套几句,于是朱朝亮便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加入社区微信群后,只要看到群里有人提问,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下帮助辖区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今年年初,木城边境派出所在派出所和各警务室外贴出了一则便民告示,告示的内容为:非处警及任务期间,顺路可免费搭乘派出所车辆。这则便民告示赢得了辖区群众和网友的纷纷点赞,也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我们派出所的民警几乎每周都要驾车在各村寨之间行驶一个来回,开展社区工作的同时,也在观察着辖区道路的情况,有时候遇到落石或者塌方,也好第一时间通知群众,把辖区的安全风险隐患降到最低。”在木城乡辖区,流动警务室往返于20公里的边境线上,传递温暖与爱心,木城边境派出所连续多年群众满意度名列前茅,“流动警务室”逐渐成为边境派出所独特而暖心的一种工作方式。

前不久,社区民警朱朝亮在一次社区走访中偶然遇到一位大妈,大雨滂沱,她一个人打着雨伞拼命地往前走,朱朝亮见状便顺路停下警车,询问后才了解到:原来大妈的儿子在外打工,在网上为其购置了一台新的饮水机,老年人担心东西会在快递点拿错,便打算自己去取快递。

“您不用去了,我们顺路可以帮您带回来。”随时随地解决群众身边的小问题,木城边境派出所用这样的方式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多走一步、多做一点,把所有的温馨和尊重体现在为民服务的一举一动中。

除了为民服务,“流动警务室”还将普法宣传、反诈知识传递到辖区千家万户群众家中,用群众熟悉的语言传递法治理念,让普法宣传变得更接地气、更具特色。

“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我们这里有水、有电、有网络,路也比以前好走了,还有这群恪尽职守的移民管理警察,我们觉得日子过得很幸福。”在木城乡等养村,聊起边境派出所的社区工作,75岁的老大爷王云常竖起了大拇指。

1974年,木城边境派出所建立,如今在这片土地上,住着近万户边疆群众。朱朝亮说,这么多年,单位的条件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好,周边的村民很支持大家的工作,让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温暖和鼓励。如今,“流动警务室”会继续穿行在木城乡的大街小巷,木城边境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会继续走好贴近群众的路。(陈道霖、文廷、刘桐)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