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盘活闲置空间、创新治理模式,将民生需求精准投射到街巷楼栋的“小角落”,用“绣花功夫”编织民生幸福网。
街边驿站:方寸之地传递“红色温度”
在集贤路与海棠路交口,一座40平米的街边党群服务驿站悄然成为周边居民和新就业群体的日常打卡地。这里曾是一片闲置荒地,经过“公园+驿站”模式的改造升级,摇身变为集便民服务、党员教育、议事协商、歇脚交流于一体的红色微阵地。驿站配备饮水机、微波炉、爱心药箱、应急雨伞、红色书籍等共享设施,还有“驿”心便民服务队的志愿者定期来站开展爱心义诊、免费理发、暖心慰问、就业指导等志愿服务。
街边驿站
小小的驿站不仅是“服务补给站”,更是“红色加油站”,红色观影、“周奶奶道家常”“五老讲红色故事”成为很受群众欢迎的主题活动。为充分发挥驿站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作用,“驿”事会应运而生,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先后推动电瓶车棚加装、便民晾衣架增设、蔷薇花打卡点打造等15个微治理项目落地,引导22名新就业群体发挥“移动”网格员作用,参与环境卫生、安全隐患等问题上报。
便民座椅:绿荫之地承载“会客空间”
在香樟花园小区41栋东侧,2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形成天然绿荫,树下和树边的停车位上经常聚集很多老人,他们自带小板凳聚在一起聊家常,既影响了小区停车位的使用,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起初,社区工作人员尝试引导老人们到小区里的党群服务中心或者其他安全的角落里聊天,老人们表示,“我们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就想在楼下坐一坐、聊一聊。”
便民座椅
在了解到老人们的实际需求后,香樟花园社区召集了业委会、物业公司、热心居民代表与老人们共同商讨如何打造一个树下的“会客空间”,经过安装位置、座椅类型、大小尺寸等具体细节的研究讨论,很快一处圆形围树座椅、两排长椅安装完成,为了防止树下裸露的黄土和根系绊倒老人,社区还贴心的在树下铺了一圈防滑垫。这里不仅是居民纳凉休憩的“舒适角”,更成为社区的移动“议事厅”和“小课堂”,居民李奶奶感慨:“以前搬凳子坐树下总怕挡路,现在不仅有了固定座椅,还能就地给社区提提建议、了解安全知识,真好!”
最美楼栋:楼栋文化谱写“自治乐章”
走进复兴家园2栋单元楼,一眼便能看到“欢迎回家”几个大字,墙上的楼栋公约点亮了邻里心灯,废木板搭起了共享书吧,点点绿植让楼栋焕发出勃勃生机,孩子们的画作与志愿者的照片成为楼栋最美的风景。原先这里墙皮脱落、杂物堆放,复兴社区以“最美楼栋”项目为抓手,发动楼栋长、党员、居民骨干组建志愿服务队,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协商议事会讨论,将陈旧的楼栋改造成居民自己设计的温暖空间,实现从“问题焦点”到“民生亮点”的蝶变。
最美楼栋
如今,“最美楼栋”项目已推广至小区6个楼栋,乱堆杂物、高空抛物、私拉飞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楼栋自治的覆盖范围逐步向楼栋外延伸,居民也从小区治理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积极为小区架空层使用、便民服务站建设等建言献策,参与理论宣讲、环境整治、道路修缮等志愿服务活动80余人,形成小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落”,展现了党建引领下城市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深耕“小角落”里的“微治理”,让更多的“小而美”项目点亮城市角落。
文:王丹
来源:合肥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