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庐阳区教体局举办“教育均衡 情系古城”送教活动 开启区域美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5-05-12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张育红

为推动优质美育资源“走进”校园、“浸润”童心,奏响“Yue动庐阳”的教育强音,5月9日下午,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在古城小学举办“教育均衡情系古城”送教活动。作为“行走中的美育”系列活动开篇之作,本次活动深度融合“Yue动庐阳欢乐校园”理念,打破中小学校园间的资源壁垒与中小学学段的教学界限,以“非遗+实践”为创新载体,通过名师送教打造艺术课堂、组织社团体验点燃欢乐氛围、开展教研研讨凝聚智慧力量,搭建起美育浸润的坚实桥梁,开启庐阳区美育均衡发展新征程。

活动速写:流动的美育课堂抵达古城

庐阳区教体局教研室副主任李霞、美术教研员张勇,古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范卫星、副校长李小菲,杏林小学副校长赵媛媛,以及贺弯飞、张育红名师工作室成员、庐阳区美育骨干教师、古城小学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以“送教上门”打破校际壁垒,让非遗技艺从博物馆、城区课堂“行走”至古城校园,实现“教育强区”建设中“一个都不能少”的美育追求。

非遗课堂:当非遗鱼灯遇见古城课堂

合肥市杏林小学梁晨蓉老师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瞻淇鱼灯”为主题开展《绘鱼灯传非遗》教学。课堂上,学生通过AI对话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其瞻淇鱼灯的历史渊源与节庆习俗,有效激发学生对文化探索的热情。梁老师在课程中系统阐释了瞻淇鱼灯的造型艺术、色彩美学及制作方法,细致解读鱼灯花纹的寓意。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融入传统元素绘制鱼灯图案,梁老师进行分层指导。此次课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教育载体,为古城小学的学生搭建起传统文化认知桥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更深化了其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

(庐阳区杏林小学   梁晨蓉)

六大社团体验: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操场同步开设的非遗实践区化身“流动的非遗社团”,庐阳区6所学校带来沉浸式体验项目:

(合肥市四十五中学  版画社团)

合肥市四十五中学版画社团的张育红和徐畅老师,指导学生用各种图案印制版画作品。

(合肥市四十五中学  柳编社团)

合肥市四十五中学柳编社团的王雨荷老师传授“十字交叉编”技法,带领学生用柳条编织迷你收纳筐。

(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国画社团)

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国画社团的陈起锦老师,以水墨体验的形式,让古城小学的学生感受中国画的笔墨趣味。

(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葫芦烙画社团)

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葫芦烙画社团贺弯飞老师及社团学生,用烙铁在葫芦表面“烙”出深浅纹路,展现“以火为笔”的传统技艺。

(第四十二中学中铁校区  剪纸社团)

第四十二中学中铁校区剪纸社团的高翔老师和社团的学生们,通过“云肩剪纸”“头饰剪纸”,让普通的红纸在指尖化作灵动图案。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  手工创意社团)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手工创意社团陈馨、辛悦和王美懿老师,以“复刻青铜纹样”为主题,引导学生用彩泥塑造饕餮纹、云雷纹,感受古代礼器的庄重之美。

活动中,学生共完成剪纸、版画、柳编等作品百余件,临时搭建的“非遗小展厅”成为校园里最热闹的文化角落。

教研共话:构建美育均衡长效机制

(一)多方协同,助力古城美育实践

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贺弯飞详细介绍了杏林小学梁晨蓉老师的非遗鱼灯课程设计。作为贺弯飞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梁老师在课程筹备阶段投入大量精力,从教学环节设计到AI技术融合,历经多次打磨与优化,力求呈现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课堂。课程开发过程中,杏林小学赵媛媛校长给予全方位支持,不仅协调校内资源保障课程顺利推进,还亲临活动现场指导,为课程的落地实施奠定坚实基础。贺弯飞老师也高度肯定梁老师敢于创新的课程教学,这种模式有效激发了古城小学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推动基层校园的美育发展。

(二)名师领航,共筑美育均衡新篇

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张育红介绍,为助力美育均衡发展,本次参与展示的中小学六个社团在活动前期精心筹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活动中,各社团通过丰富多元的展示形式,将剪纸、国画、版画、青铜器制作等非遗技艺生动呈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和跃跃欲试的小手,让此次活动意义非凡,手拉手的校际友谊,更让庐阳教育均衡的理念进一步形象化。

(三)校长致谢,凝聚美育发展合力

古城小学范卫星校长在研讨中致谢各方。他表示,庐阳区贺弯飞名师工作室和张育红名师工作室及各社团精心筹备,从课程设计到资源整合精益求精。活动中,古城小学的孩子们通过体验剪纸、国画、版画等非遗文化,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范校长热忱欢迎更多名师团队送教,期待深化合作,推动优质美育资源常态化落地,共促美育均衡发展。

(四)教研把脉,强化美育浸润效能

庐阳区美术教研员张勇老师在活动点评中指出,此次以美育浸润行动为依托,有效推动区域美育均衡发展,提升基层学校美育教学水平。其强调各校开展室外美育实践时,应强化风险预判,做好应急预案。对于梁晨蓉老师的非遗鱼灯课程,高度认可其将本土非遗与AI技术融合的创新实践,认为该课程成熟度高、示范性强,为区域美育资源开发提供范例,期望进一步完善后续单元课程体系,助力全区美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均衡发展。

(五)专家引领,提升区域教研质量

庐阳区教研室李霞副主任在研讨中强调,美育浸润应坚持“以生为本”,推动内容与形式深度融合,让学生切实受益。她指出,美育需注重个体与团体协同发展,以集群模式引导古城师生立足庐阳美育特色,向内深耕本土文化资源,夯实艺术教育根基;向外联动多元平台,拓宽美育视野。同时,应系统梳理、固化美育成果,形成可持续培育机制,为古城师生注入美育发展动力,让庐阳美育浸润落地见效。

【结语】

从瞻淇鱼灯的光影摇曳,到柳编竹筐的质朴温度,本次活动让古城小学学生在触摸中理解传统,在实践中热爱传统文化。庐阳美育的“行走”,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心灵的靠近——当美育浸润落到实处,师生携手共绘非遗长卷,教育公平的底色便愈发鲜明。

图:张育红

文:贺弯飞

来源:庐阳区教体局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