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澜沧法院”)创新方法、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裁判示范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强大的司法动力。
创新机制,搭建沟通桥梁
澜沧法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官反馈机制。实行分片负责、定点联系制度,确保反馈工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在每年辖区20个乡(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时,精心准备审判执行案件情况报告,并选派20名优秀法官向人大代表进行全面反馈。法官们不仅详细阐述案件的法律适用和裁判结果,更深入剖析案件背后的社会矛盾根源和治理短板,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建议。六年来,澜沧法院共向各乡镇反馈7场次12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900余项,提出治理意见300余条。这种机制搭建起了法院与党委、政府及人大代表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得司法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决策层,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数据赋能,精准把握趋势
司法大数据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资源。澜沧法院高度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依托智慧法院平台,深入挖掘数据价值。通过对案件类型、纠纷辖区等各类纠纷信息的定向提取和比对,撰写年度分析报告,细化万人成诉率分布情况。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数据对比,精准把握辖区内法律纠纷的发展趋势。这些数据不仅让人大代表更直观地了解辖区各乡(镇)的矛盾纠纷特点,也为党委、政府了解经济、民生领域的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反映社会法治动态的精准“风向标”。
典型引领,强化法治教育
典型案例是司法实践的精华凝练,具有重要的示范与教育意义。澜沧法院注重从每年审结的案件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涵盖刑事、民事、行政等各个领域。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材料,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布,其中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宣传稿件共11期46篇典型案例。同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积极延伸司法服务,紧扣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精准普法,创新推出“八种方式”普法强基措施(即:开展“巡回审判”多元大宣传、开设“澜沧法治移动微课堂”、开通“司法建议”助推渠道、开办线上普法专栏、开唱民族特色普法创新曲、开启巡回回访帮教模式、开动人民调解员指导培训“引擎”、开创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机制),着力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以多元化的司法宣传形式,讲好法院故事,传播法院声音,打造澜沧法院特色普法品牌。六年来共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700余场次,让群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公正。在向人大代表反馈工作时,重点介绍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与社会影响,使人大代表能够通过案例更好地了解法院工作,为其参与社会管理、决策提供实际参考,将典型案例转化为推动法治建设的生动“活教材”。
协同共治,凝聚治理合力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作战。澜沧法院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积极主动与党委、人大、政府以及其他基层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向人大代表反馈审判执行工作情况的过程中,认真听取意见建议,主动接受人大监督,不断改进自身工作,六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反馈法院工作意见建议50余条。同时,加强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与工作联动机制。对于审判执行工作中发现的涉及社会治理的综合性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通过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六年来,澜沧法院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持续发力,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辖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司法力量,也为深化基层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澜沧法院将继续发挥裁判示范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澜沧县人民法院、普洱市中级人民法院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