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上班打卡,只需一台电脑、一杯清茶;也无需固定工位,只需一方小院、一缕清风。”他们用一线城市的收入享受低成本的田园诗意;他们以创造力为纽带,为这座古城注入数字经济的活力。在苍山洱海的见证下,这样的“离经叛道”的新工作主义为大理的经济图景增添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据英国Instant Offices行业年度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数字游民已超3500万人,每年为全球经济贡献近8000亿美元、已有近50个国家推出了数字游民签证,预计2035年将增加到10亿人。
诗意与生活的旅居:被数字游民青睐的大理
大理能够成为数字游民的“理想国”并非偶然。
适宜的气候是数字游民的首要考虑的因素。大理常年气温11℃-22℃,空气清新,四季温差较小,为这里旅居的数字游民提供了放松头脑的天然疗愈场所。
低成本和高包容度也是数字游民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于北上广深,大理的人均生活成本较低,为数字游民提供了实现“一线收入、三线消费”财务自由的条件。苍洱生态廊道、古城文化底蕴与多元社群氛围,也为创意工作者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灵感源泉。据新华网报道显示,2024年,大理已拥有“数字游民”社区品牌10余个,形成了覆盖古城及周边乡村的旅居网络。
政策与基建的支撑则是更深层动力。据大理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大理数字经济实现营收65.86亿元。“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大理古城品质提升工作持续开展,民宿与酒店规范管理试点成效明显,旅居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数字游民们提供了一片栖息心灵的沃土。
他乡与本乡的碰撞:数字迁徙打造生命共同体
当生活不再被物质和社交标准裹挟,重新回归生活的本真,个人的存在和价值能够被另一块土地所接纳,那么此时的他乡,也就成为故土。
曾经年薪70万的“六边形战士”大曹,裸辞后落脚大理苍山脚下,试图“逃离被规训的竞争机器”状态。她与一群数字游民共同改造白族院落,于2023年将NCC社区(Nomad Co-Living & Co-Creating)首个国内据点落地大理。程序员、退伍老兵、自由工作者、撰稿人等来自天南海北的人都汇聚于此,共同探索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最初“家徒四壁”的共筹模式,到策划两届国内数字游民大会,再到2024年将社区品牌复制至安徽黄山、海南三亚,她的经历印证了数字游民与乡村振兴的深层互动——当技术人才与乡土资源相遇,激活的不仅是产业,更是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
据电鸭社区官方网站统计,大理NCC社区现已拥有超5500位社群成员,500位申请入住者,120位共居成员。至今,社区已举办了超200场活动,产生了8个共创项目。
数字游民的社区生活已不再是游离于当地文化外的异乡之音,而是与当地人文化交融的生命共同体。
大理的数字游民不仅是技术时代的个体选择,更是乡村振兴与城市转型的“催化剂”。当苍山下的院落变身共创社区,当洱海畔的古镇接入云端网络,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开放之姿,向世界发出邀请。
来大理,不仅是旅居,更是参与一场关于未来生活的宏大实验——漫步苍洱,体味乡愁。这里的旅居故事,才刚刚开始。(唐琦)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