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龙图,坐衙门,三道御铡不留情,两袖清风立天地,一身正气惊鬼神。”在肥东县包公故里文化园花园井边,来自肥东县古城学校音乐老师程明正带领学生学唱歌曲《包公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童声,包公精神走进了孩子们内心。
4月24日上午,合肥市《地域文化融入义务教育美育课程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组将课堂搬进真实的文化场馆,让学生在包公像、包公故居、花园井等不同场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包公廉政文化与地域特色,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
文化浸润,融合创新。“在传承庐剧、木刻版画等传统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创作,如刻“廉”魂课上,学生利用AI技术将包公故事生成剧本,再将剧本的不通片段通过具体的指令生成数字版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生成的数字版画进行二次创作,并印制在卷轴上,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充分体现美术、戏剧文学与AI的跨界交融,实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执教者来自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蔡迎菊老师看来,将AI技术运用到美术课实际教学中,还是首次尝试,但惊喜不断,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数字化正倒逼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此,作为执教者之一,来自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黄卫琴老师表示赞同,认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在准备表演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师生主动查阅资料,深入探讨,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据该课题第一主持人吴孝文介绍,本次活动突出以“廉”为内核,将包公精神融入学科内容,注重廉政文化教育,结合非遗文化,安排了展“廉”姿、奏“廉”韵、刻“廉”魂、贴“廉”气、塑“廉”味、唱“廉”音、诵“廉”训等7个主题课堂,涵盖包公故事、庐剧、民族乐器、木刻版画、戏剧脸谱、泥塑等非遗项目。
“学生走出校园,在包公故里文化园的校外场馆中,以沉浸式、多元化的艺术体验,深入了解包公文化,感悟廉政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这种馆校合作的模式为美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它打破了校园边界,让地域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吴蓉颇为感慨,以包公廉政文化为核心,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语文等多学科融合的形式,将思政教育与非遗传承、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打破了学科界限,探索出了多学科融合美育新模式,深化了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活动当天,除了精彩的教学展示,还举办了美育论坛,与会专家、教师共同探讨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美育课程的路径与方法,是一次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为后续课程推广和深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典案例,有力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下一步,我们将与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等场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拓展课程资源,完善教育模式,在中小学不断深入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吴孝文说。
文:昂卫明
来源:肥东县委宣传部供图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