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古城烟火,护一方发展

时间:2025-04-2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芳菲四月,春山可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处处“新”意勃发,令人欣喜。千年紫陶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在世界舞台熠熠生辉,焕发非遗经济新活力;一个个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在产业新赛道上争先竞速,迸发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文旅市场一片繁荣,不断擦亮民营经济的“金字招牌”,让“千年临安古城”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

蓬勃发展的背后,包含法治对营商环境的保驾护航。近年来,建水县人民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播撒司法“阳光雨露”,不仅“引凤来栖”,更“引凤长栖”,守护千年临安古城的烟火气,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以来,建水县人民法院共审结涉企纠纷案件1551件,平均审理周期44.44天;执结涉企案件529件,执行到位金额达1.55亿元。

速度:解企诉讼之忧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目前,建水紫陶产值达85.1亿元,带动7万余人就近就地就业。建水县凭借突出的产业成就,被授予中国陶瓷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示范区”称号。

在建水县人民法院的诚信调解室里,一起涉紫陶的买卖合同纠纷正在被调解。某紫陶坊与罗某有着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此前,罗某因资金周转困难拖欠紫陶坊货款10余万元。经多次催讨无果,紫陶坊只好诉至法院。

“我们在紫陶行业打拼多年,都清楚不能把合作的路堵死,要向前看,大家以后都有机会。”在该案的调解过程中,特邀调解员根据多年的紫陶从业经验,从企业利益最大化角度着手,快速找到调解突破口。

紫陶“水、土、火”运化而成的艺术之美,与司法调解“情、理、法”相融而成的人文之美一一对应。承办法官将传统紫陶文化巧妙融入调解工作,让调解工作底色更足、更有章法。

“若启动紫陶价值鉴定程序,诉讼周期较长,会极大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基于双方当事人具有长期合作关系,调解才是最优解。”法官从诉讼风险和诉讼成本角度进行分析,促进双方权衡利弊,拟定调解方案,以最快速度实质性解决问题。最终,这起涉紫陶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观一隅而知全貌。近年来,建水县人民法院传承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在解纷主体上做“加法”,推行“法院+行会”“法院+金融”“法院+工商联”等经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自愿选择非诉讼方式快速高效解决纠纷,着力实现对企业利益最大化保护。

温度:暖企纾困解难

近年来,建水县房地产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新建设的生态公园周边,环境优美、配套设施成熟,新楼盘渐次出现。

位于建水县的某房产项目,曾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工,导致百余套房屋无法按期交付、农民工工资无法及时兑现。原告A建筑公司将被告B房地产公司起诉至建水县人民法院,要求支付1400万元工程款,并申请保全查封被告相应房产。承办法官收到该案后,多次走访B房地产公司,了解到被告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除了与A建筑公司的纠纷外,还与各建材商存在不少债务。法官认为,若不能妥善处理好纠纷、助力B房产公司走出困境,则易引发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建水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府院联动机制积极作用,积极协同建水县政府、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房地产管理处等有关部门会商研讨,通力合作,引导双方当事人以调解方式化解纠纷。针对B房地产公司的资金和经营情况,法院和县房地产管理处同时跟进监督,确保房屋正常出售,回款能够按时支付给建筑方,楼盘建设项目亦能稳步、高效推进。B房地产公司也提出明确的资金归还计划,并提供了担保方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流动起来的资金挽救了困局、盘活了市场,多套房屋一经推出就销售一空,房款立马打入了法院的监管账户。多亏了法院,下一步我们更有信心了!”谈到近况,B房地产公司的经理向承办法官兴奋地说。

濒临烂尾的楼盘涅槃重生,实现了债权人、债务人、投资人和购房业主的四方共赢。建水县法院不断加强府院联动机制建设,在创新试点事项上出真招、见实效,着力保障各购房业主、债权人等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力度:助企行稳致远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让建水成为旅居的理想目的地。“建水之美,不只古城、风景、文化,美的也有法官对法律的信仰和坚持,是公平正义。”一起执行案件中的某企业负责人小李在寄来的感谢信里百感交集,案件的妥善处理帮助他创业冲破“至暗时刻”后重新出发。

小李是一名从外省到建水从事蓝莓种植和民宿创业的有志青年。前些年因经营不善,他拖欠了20万余元的银行贷款。申请执行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法院强制拍卖企业设备。

如果按照执行程序对企业设备予以拍卖抵债,不仅拍卖物价值贬损大、严重影响民宿的整体经营,更打击了青年人创业的热情与理想,这不是治本之策。

为避免“办理一个案件,拖垮一个企业”的不良后果,在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后,执行法官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采取活封设备、放水养鱼等系列举措,给企业机会和时间。一套“组合拳”下来,企业不仅引入资金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重新运营管理,分期分批将贷款债务履行完毕,还创造了多个就业岗位,发展逐步走向正轨,实现了共赢结果。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哺育着民营经济这片“森林”枝繁叶茂。“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我们坚持善意文明执行,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我们不只为营商主体定分止争维护权益,也为群众安心营商书写坚实的司法注脚。”建水县法院执行法官说。

千年临安古城,春潮奔涌,千帆竞发。近年来,建水县法院聚焦民营企业急难愁盼,既为涉企诉讼“解近忧”,也为企业发展“计深远”,出台《关于企业买卖合同纠纷领域法律防范措施》等系列措施,组织企业代表座谈,多次“零距离”问需于企、“面对面”答疑解惑,在推动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防范经营风险上发力,助力民营企业持续发展、行稳致远。

一个个鲜活案例、一项项扎实举措,让企业纷纷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有了“看得见”的司法获得感。更多的创业者,正在千年建水古城落脚栖息、扎根生长。(红河州委政法委、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