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绿汁派出所,有一栋满载岁月痕迹的红砖房,这里曾是80年代绿汁派出所的接警室。推开门,里面满满陈列着的是褪色的警服、泛黄的手工户籍册、手写的规章制度、锈迹斑驳的警号和徽章……这些公安老物件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与“枫桥经验”血脉相连的故事,也见证了一代代民警如何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誓言刻进时光的褶皱里。
1954年,易门县最早的公安派出所——易门铜矿公安派出所建立,肩负起了维护矿区治安的重任。彼时,矿区生产热火朝天,苏联专家与全国矿工汇聚于此,矿区治安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为更好地维护矿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派出所以“发动群众”为法宝,汇聚各方力量共同维护绿汁的社会治安。红砖房里,至今仍能看到早期民警缝补过的旧警服,残留着矿尘与汗渍,见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绿汁铜矿开发的鼎盛时期人口超过五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治安复杂、各类矛盾凸显、案件高发的问题。褪色的会议记录本上,工整的钢笔字记录着“楼栋长制度”的诞生,民警们逐户登记信息,手工誊写一栋一册的户籍管理台账,对流动人口进行精细化管理服务,并建立起矿区治安巡护队维护矿区治安。那些泛黄的登记册,不仅是户籍管理的起点,更是警民共治的原始密码。
随着铜矿资源的枯竭,2002年易门矿务局改制并迁出绿汁镇,部分矿山关闭或转产,大量工人失业下岗。为了有效化解改制带来的矛盾冲突,绿汁成立公安分局,充分践行“枫桥经验”,采取重点矛盾纠纷由企业书记和地方书记、干部、民警包案负责的方式,将矛盾和社会风险就地化解,就地解决。一张张老照片里,民警与工人围坐讨论,那些挨家挨户走访手写的密密麻麻的调解笔记,是“枫桥经验”在那段改革岁月的坚守。
企业改制后,针对留在矿区的退休老矿工们普遍年龄大、出行就医难、矛盾纠纷化解难等问题,绿汁派出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多网合一”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按照“布网、划格、定人、明责”的思路,社区民警担任副网格长,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力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三级书记包案负责制和多元化开展排查化解工作。从手工台账到网格化管理,新时代的民警延续“楼栋长”传统,保留着上门走访的老习惯。时代在发展,但“群众路线”的内核从未改变。
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遗产易门铜矿保护活化利用不断推进,绿汁镇重新焕发生机,绚丽火热的凤凰花让这里成为旅游胜地。针对旅游旺季人流潮汐化特点,绿汁派出所首创“潮汐警务”模式,动态调配警力至主要景点、路段,实现“景中有警”,开展定点值守与动态巡逻,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同时,派出所推出免费停车、充电、热水等便民服务,以“暖心警务”擦亮旅游名片。老矿工的搪瓷杯上,印着“让狮凤山低头,叫绿汁江让路”的豪言,而今,杯中新茶温热,恰似“枫桥经验”历久弥新。
2024年绿汁派出所被公安部评定为“一级公安派出所”,2023年被评为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绿汁派出所不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主动探索基层社会管理新方法,为全市基层警务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本。(赵琳、杨帆)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