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和哥哥都很想你……”这是一封平凡的家书,信中孩子寄托了对父亲的思念。然而,这又是一封特殊的来信,父亲李某在云南省杨林监狱服刑,在此之前,孩子与父亲李某已失联多年。
2025年4月,在监狱警察的多方努力下,一场特殊件“见面会”在监狱开展,李某见到了生活在百公里外福利院的孩子,并与其相拥而泣。“爸爸,我们一定好好学习,你也好好改造,我们等你回家……”
解局
2016年9月,家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偏远村庄的李某因妻子与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争吵并大打出手,最后李某妻子因抢救无效死亡。次年6月,李某被判故意伤害罪,有期徒刑13年,2017年7月,李某入监服刑。
因李某服刑,妻子死亡,且无其他家人,李某6岁的大儿子,和4岁的小儿子暂时由昆明寻甸县福利院接收。面对家破人亡,和遥遥无期的监狱服刑,服刑期间李某愈发沉闷,并时常与他人产生矛盾。
监狱包干警察感受到了李某对未来的茫然和绝望,立即对其采取心理干预,经常性与李某谈话,但李某仍像一块坚硬的顽石,封闭内心,违反监狱纪律。
面对这种情况,包干警察并未放弃,坚持每日与李某谈心交流,帮助他制定服刑改造规划,鼓励他勇敢面对改造生活。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心理干预和针对性谈话,警察终于找到了李某问题的症结所在:他在认知上缺乏对法纪的敬畏,心理上极度渴望亲情关爱,而长期的压抑和自我否认使他对外界充满了防御。
破冰
“从今天开始你要把亲情放在你的首位,你还有两个小孩在外面等着你,给你个任务,每周写一封信给家属转交给你的小孩,告诉他们你的情况。”监狱包干警察针对李某具体问题,围绕亲情这一主题,分类逐项为其制定改造计划。
“可是警官,我不知道我家人以及小孩的联系方式,只知道我被捕后他们被福利院接收了……”面对这一任务,李某眼含泪说道,“我已经好多年没联系上他们了,我真的很想念他们,但是我又不敢告诉其他人……”
杨林监狱秉持“用心用情、精准教育”的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改造方式,通过开展“重拾重建亲情”教育改造活动。了解李某的情况后,监狱安排工作人员前往百公里外李某家乡昆明寻甸县开展走访。
“没有这个人”“听说是个杀人犯”“好像在福利院”……经过深入了解后确定李某两个小孩所在福利院,监狱工作人员立即与福利院取得联系,成功重建李某与孩子的沟通渠道。
不久后,李某收到小儿子的来信,信中孩子的成长点滴和对他的思念,深深触动了李某。
新生
“爸爸,你好好改造,我和哥哥都好,今年我上初中了,哥哥在特殊学校学习,大家对我们都挺好……”李某拿着小儿子写来的书信潸然泪下。
“现在我没有那么孤独了,我有活下去的希望,我会继续好好改造。”收到信后的李某完全变了一个样子,不仅能积极完成监狱警察为其制定的改造任务,还能够参与监区文化学习,在课堂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改造经验。
杨林监狱用心用情做好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为罪犯和家属搭建“连心桥”,以亲情为纽带的改造模式,有效激发了罪犯的改造内生动力,让他们在爱与关怀中认识错误、改过自新,用爱与责任铺就罪犯走向新生之路。截至目前,杨林监狱已成功帮助 60余名罪犯与家属重新取得联系,修复亲情关系。
“谢谢警官,是你们挽救了我,我一定珍惜机会,为了不辜负我的儿子、不辜负帮助我的警官,好好活下去……”李某说。(云南省杨林监狱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