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实励新、精业笃行。”这是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人民法院弥阳人民法庭庭长、一级法官、审判委员会委员李劼工作时的真实写照。从业 13年来,李劼始终保持着对司法事业的敬畏之心,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份法律文书,敏锐捕捉每一位当事人的情感变化。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让每一次法槌起落都传递着公平正义的强音,让每一份判决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在厚厚的卷宗里,每一页都有他司法为民的注脚。
在李劼眼里,人民法庭是连接人民群众与司法公正的桥梁,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他将“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融入每一个案件的处理中,用真心真情为群众排忧解难。有人曾问他:“为了案件如此奔波,值得吗?”李劼从不辩解,只是一遍遍做好每一项细微的工作,用司法温度暖人心,在大案难案中显本色。
弥阳人民法庭身处城区,复杂的诉讼群体、多元的法律关系和独特的主要矛盾类型,形成了重重挑战摆在李劼面前,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和对司法事业的执着追求,让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之意。
“在基层法院,‘案件’从不是卷宗里的冰冷数字,家长里短的纠纷、鸡毛蒜皮的争执,涉案金额重大的纠纷,它更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最直接的感知。所以,每件案子必须要办得‘漂亮’”。2023年,在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大背景下,一起标的近3亿元的涉房企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纠纷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项目烂尾,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众多购房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李劼临危受命,指导金融特邀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他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分析各方利益诉求,找准矛盾焦点,经过无数次的沟通、协调,最终成功调解此案,为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使得停滞已久的项目得以复工续建,重新焕发生机。
与此同时,通过“示范性判决+司法建议”的创新工作模式,李劼在诉前妥善化解了两百余户购房者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一个案件的调查不应仅在卷宗之中,必须要到现场接触当事人,倾听他们的诉求和烦恼。”李劼深入研究案件背后的共性问题,通过一份份严谨、公正的示范性判决,为类似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同时,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他还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切实保障了购房群众的合法权益。
“因循守旧绝无出路,唯有创新求变才能破局。我们的‘武器’不只是法槌,更是“办好案”的承诺。”基于此,李劼大胆提出打造金融和房地产专业化审判的人民法庭这一极具前瞻性的构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带领团队锚定一体化、类型化、示范化的“三化”方向,从审判模式、诉前调解、社会治理三个关键端点精准发力。2024年,金融类执行案件同比下降28.42%,自动履行55件262.07万元。其中,李劼作为执笔人的《挽救困境房地产开发企业机制研究》是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文章凭借卓越的见解和深度的分析,被评选为优秀课题。
然而,李劼并没有满足于这些成绩。在他看来,“司法为民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每一个案件都是一次考验,每一次挑战都是前进的动力。只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就不畏惧困难和挑战。”这句话或许就是他对“最美政法干警”的诠释,也是对所有年轻政法干警的期许。“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价值追求,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是群众的急愁难盼,真正做到‘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努力做一名专业有深度、为民有温度的新时代政法干警。”李劼表示,未来将继续怀揣着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爱,在这片守护公平正义的土地上,砥砺前行。(张津)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