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山经开区“中国环境谷”内,一面面挂满专利证书的墙见证着科研团队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华丽蜕变。这里不仅是技术攻坚的战场,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中国环境谷”通过政策赋能、产业链协同和资本助力,成功孵化出一批环保科技领域“硬核”企业,将光谱监测、激光雷达等尖端技术从论文推向市场,为守护蓝天碧水注入“硬核”力量。
中国环境谷。
聚焦科技创新 激发企业活力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近年来,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安徽大学等大院大所,“中国环境谷”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蜀山区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积极培育引导谷内企业投身创新发展实践,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数字化建设,促进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走进合肥中科红外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内,研发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新产品研发。合肥中科红外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是在中国科学院相关政策支持下,创立的产业化平台,专注国产化红外光谱精密分析仪器工程化开发和行业应用。
合肥中科红外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在进行产品研发。
危险气体泄漏事故现场通常成分复杂、危险性高、人员无法靠近,石油石化生产部门、环保监测业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需根据泄漏气体成分、浓度和方位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近年来中科红外的研究团队攻克了这一难关,研发出高性能干涉仪和光谱解析算法核心软硬件技术,推出ZK-FTIR-GS1000型气体泄漏遥测成像仪。“该仪器可精确解析ppmm(百万分率)量级的污染气体,快速获取污染状况。”中科红外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产品已经在化工园区气体泄漏预警应用场景实现进口设备替代,2024年,公司订单业绩突破8000万元。
优化科创生态 创新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近年来,“中国环境谷”通过“政策+产业+资本”三位一体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安徽岑锋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光学专业博士团队于2022年5月创立,公司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广泛应用于环保、气象及工业等领域。
岑锋科技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联合成立激光光谱监测装备与应用创新发展部。
在“中国环境谷”精准助力下,岑锋科技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联合成立激光光谱监测装备与应用创新发展部,抢占技术制高点。短短一年,公司便接连入选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并获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环保装备示范企业称号。同时,对接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头部企业需求,让技术研发直击市场痛点。
为支持“中国环境谷”建设,蜀山区设立节能环保产业专项基金,推出“科创贷”“战新贷”“战新券”“环谷贷”等金融产品,总规模已达5亿元,重点支持节能环保等产业、企业、重点项目发展。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金母基金规模达120亿元,为“中国环境谷”崛起提供强劲动力。
强化科技赋能 守护绿水青山赢来金山银山
从专利墙到生产线,从初创团队到行业标杆,“中国环境谷”正书写着“科技强链”的新篇章。合肥中科环光技术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中心技术团队联合投资成立,聚焦“环境、气象、交通、应急、海洋”领域,对标国际前沿技术发展水平,开展高端智能立体监测设备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
中科红外公司产品。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中科环光走航监测团队和数据分析团队为空气质量保障及污染管控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圆满完成了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在亚洲舞台上展示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美丽杭州新画卷。目前,中科环光的激光雷达设备在全国20余省市布设,实时生成污染物三维立体图,为臭氧、颗粒物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我们培育的不是单打独斗的企业,而是能互相咬合的绿色齿轮。”“中国环境谷”平台运营公司蜀峰环境负责人说,在“中国环境谷”的沃土上,科技成果转化的故事仍在续写。这里汇聚的创新基因与产业生态,正孵化更多“创新先锋”,不断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文:许婷婷、徐明、季云冈
来源:蜀山区委宣传部供图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