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光正盛。肥西县紫蓬镇新农村星野蓬境景区内,滑道飞驰、围炉煮茶、禅意民宿一派热闹景象;另一边,拥有都市近郊优势的长刘社区将废弃学校、闲置农房打造成集户外营地、休闲养生、研学旅居、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特色文旅地,同样吸引游客扎堆;罗坝村则以苗木延伸农文旅融合内涵,发展成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产业链条……
在乡村振兴热潮中,紫蓬镇以农文旅融合为笔,赋予乡村灵魂、价值与生命,通过各具特色的农文旅发展路径,打破农业发展瓶颈,绘就现代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写好融合文章提升产业能级。“春夏时节,新农村蝉鸣鸟叫、景色宜人;到了秋天,瓜蒌子、葡萄等农特产品喜获丰收,硕果累累。大自然赋予新农村丰富的宝藏,发展农文旅产业必定大有可为。”谈到星野蓬境项目的选址初衷,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仍难掩激动。
这样的想法与新农村“两委”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过去的新农村,村民们依靠着微薄的粮田维持生计,产业基础薄弱,是个不折不扣的“空壳村”,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村“两委”充分发挥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按照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聚力特色农业与招商引资两大环节,牵头谋划发展集体产业,引进农业企业进驻等,通过不断摸索和大力发展,新农村逐步转变为全县集体经济发展强村。此外,新农村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兴办扶贫产业园,探索打造“干果种植基地”,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就业。
围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重点方向,新农村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了瓜蒌子、阳光玫瑰等一系列农业品牌,依托环紫蓬山民宿群,推出民宿体验、林果采摘、农家餐饮、乡村休闲等系列乡村旅游“菜单”,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盘活“两闲”资产,塑造乡村优势。置身长刘社区的乡间小道,穿梭在村落之间,感受原生态的田园画卷;在轰趴馆,精致摆设与飘散的酒香交织,游客酌酒品茶、露营烧烤,用镜头记录下乡村的美好……
“昔日破败的村居老屋,已然变成创业乐土和网红打卡地,乡村旅游热力十足”,谈到紫蓬印象,长刘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殷平伦介绍,该项目占地面积约760亩,集户外营地、休闲养生、研学旅居、农业观光、田园喜事为一体,目前建有轰趴馆、民宿院子、研学基地、露营营地、水上游乐、花海萌宠乐园、水上运动中心、农事研学基地。通过村内闲置土地和资产盘活,引进农文旅项目,流转了百余亩土地,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直接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达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回报约70万元。
而位于杨洼村民组的精品盛景·杨洼民宿小院,作为长刘社区盘活农村“两闲资产”的又一模式,同样是紫蓬镇两闲资产“盘活”案例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杨洼村民组总户数45户,其中包括闲置房屋39户,房屋闲置率高达86.7%。为充分盘活“沉睡资产”,长刘社区通过招商引进安徽晟麟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打造集民宿、乡居康养、田园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项目——通过“农户+社区+公司”模式运营,实现“农舍经济+文旅产学研”融合发展。
作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首批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市级卫生村(社区),长刘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分类推进闲置宅基地、校舍、住宅等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和文化传承中蹚出“两闲资产”盘活新路,“一案一策”精准化解闲置低效资源的难点、痛点,持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文旅”向纵深发展。
立足乡村振兴,释放富民效应。走进罗坝村苗木基地,满眼绿意盎然。谈到苗木种植培育史,罗坝村已有20多年宝贵经验,全村75%的村民以种植苗木为生。近年来,罗坝村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积极发展太秋甜柿、土鸡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把原有苗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富民价值,走出一条效益好、后劲足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罗坝村选优配强镇村级带头人和致富先锋队伍,鼓励以月亮湾家庭农场、乐源生态为代表的一批党员“新农人”外出考察学习,引入先进的农业理念、技术和优良经果林品种,先试先行带头发展果树种植50亩。通过“送技上门”“田间学堂”等形式,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带动党员群众种植樱桃、西梅、桃树等水果,为村集体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罗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蔺翰林表示,该村成立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六统一”管理模式,与市政绿化单位、园林公司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发展“线上直播+线下展会”双渠道营销。与农业大户、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承接采摘、垂钓、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业务。如今,已逐步实现种养结合及林、苗、花、果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出“一村一品”特色种植品牌,形成了以苗木花卉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条,助推花木“颜值”催生经济“产值”,为乡村振兴增添“绿色动能”。
文:陈璐、戴晓娟
来源:肥西县委宣传部供图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