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里的法度

时间:2025-04-0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王平男 袁丽菲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的晨雾总沾着陶土味,因为有着三百多年制陶历史的碗窑村就在镇子的西北方向。机场之下,半山之间,窑土在薄曦中吞吐着青烟。

李莹是临翔区人民法院博尚人民法庭的庭长,家长里短中的人间烟火让她对这个满是油菜和烤烟的小镇充满了独白一般的深情。

这天,李莹推开调解室的木窗,碎瓷铺就的小径蜿蜒指向监所的方向——那是个打碎过陶罐的服刑人。

取泥•裂痕初现

四月份的博尚人早早将油菜花腌进陶罐,忙碌的一年将要开始,卷宗里101万的数字却冻住了石某远在高墙之外家庭的温度。他的“特殊申请”像块粗粝的陶土,裂缝里渗着对52万夫妻共同财产“力所不及”的执念。李莹认真看完这份《特殊申请》,想起碗窑村老师傅的话:“泥胚开裂得趁湿补,等干透就难了。”

是的,制陶讲究火候,办案何尝不是!

她踩着露水往临沧监狱奔去。石某斜靠着提审室里的椅子,看到法官进来忽然直起身子:“101万,是我入狱后家里因高速建设获得的征地补偿款,一直在我老婆那里,但现在我们要离婚了,我有权得到属于我的52万,这钱是我全家未来生活的保障,必须妥善处理。”石某显得无力又焦灼。

法槌落下时的光瀑里,天平正在校准“高墙”内外的刻度,每一位当事人都将在法律的投影中称量得等长。作为法官,李莹当机立断为当事人石某启动了涉特殊群体案件绿色通道。

在与石某充分沟通,全面掌握纠纷争议点后,她在48小时内完成了保全审查,并依法对石某妻子杨某账户内的30万元财产进行了冻结。

滤浆•岁月浮沉

为查清案件事实,李莹三赴临沧监狱。第三次见到石某时,她发现石某手里攥着孩子小时候的照片,凹凸掌心上的茧在照片上磨出沙沙声。这个曾因犯罪而受到刑罚的父亲,何尝不是一把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大伞。“孩子刚上了小学,上次见你,应该是好几年前了吧?”李莹话音未落,石某突然把脸埋进囚服,像极了陶坯入窑前最后的湿润。

离婚开庭那天,李莹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石某和杨某,她递还的钥匙串上,仍挂着那年共同烧制的陶艺钥匙扣,环扣碎瓷纹路里,温热的茶渍与晨雾般的呼吸正在和解。感情破裂或者任何原因的无法同路,都不该成为互相敌对的借口,往昔情谊里的体面与仗义,悄然成为了调解的突破口。

双方当事人最终同意自愿离婚,孩子交由母亲杨某抚养,30万元补偿款归石某所有。最后剩下的问题,也是石某最挂心的问题——如何确保这笔钱安全存续到他刑满释放?

李莹当即将矛盾纠纷进行分类,计划组织不同力量共同来协助处理,为接下来的调解工作做足万全的准备。

塑形•人间窑火

常规操作是将财产交由家属代管,但刑期漫长,本就在服刑的当事人对这笔钱极其没有安全感,这么办必然存在风险,李莹思前想后,决定创新采用“财产监管+司法见证”的模式,先后协调了监狱和商业银行,为石某量身定制了一张“司法监管存单”。“司法存单”由法院干警持石某证件代办,设定“本人持证支取”特别条款,为石某规避保管风险,保障当事人财产权。

制定“一案一策”,需要李莹谨慎地厘清法理和情理的结合点,就像把矛盾纠纷分解为“感情陶土”和“财产釉料”,再用“法槌”轻敲桌案,如陶匠拍打泥坯。

淬炼•火候之间

调解书送达后,杨某却提出了疑问:“30万属于定期存款,到期还将产生3万元利息,怎么处理?”

手续卡在利息分割时,镇子里的铜鼓声正为雨季开场。李莹带着书记员夜访碗窑村,火塘边听八十多岁的非遗传承人讲古:“早年间村规就刻在陶器上,破了契约的要把碎片吞进肚。”

李莹当即联系了双方当事人,通过远程视频促成双方达成补充协议,即存款到期后将本息分离,本金转入监管账户,利息归属杨某。为确保财产保全行为能够“无缝衔接”,法庭主动协助当事人石某办理续保手续,避免“空窗期”风险。这种协调联动乡村解纷组织循序渐进开展调解疏导的工作,恰似“装窑烧制”,把握着法律尺度与人情冷暖的火候。调解室成了露天陶坊。

次日,杨某来到法庭,主动提出要和石某通个视频,她斩钉截铁地说:“利息会留给娃娃买书,就当补他爹缺了的这些年。”在屏幕零星出现的雪花噪点中,李莹看到石某喉结滚动,像极了陶窑里跳动的火苗。

成器•微光永续

最终,案件来到“定协议促履行,‘出窑成品’见成果”这一步。

结案并制发调解书当天,李莹特意安排杨某带着孩子参加。当8岁的孩子对着远程视频喊出“爸爸”时,李莹知道,有些保质期,银行账户永远无法冻结。视频那头的石某红着眼眶,只是一直重复:“谢谢法官,谢谢!没想到你们能为我把后路想得这么周全,我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来……”

那天,碗窑启封的新陶泛着斑驳的微光,博尚人陶罐里的油菜花腌菜飘出一阵酸爽,李莹安心地坐回办公桌前,翻开了下一个卷宗。(王平男、袁丽菲、临翔区人民法院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