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云南省普洱市将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深度融入“八五”普法规划,成效斐然。连续两年,全市命案、刑事案件、治安警情呈下降趋势,群众安全感测评、法治满意度测评结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依法治市考核总体成绩稳步上升,谱写了平安普洱、法治普洱的崭新篇章。
(普洱市法律援助中心。王正明/摄)
面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普法挑战,普洱市聚焦矛盾纠纷“酒情财气”等突出元素,深入推进“排查化解+普法”“服务管理+普法”“强边固防+普法”“执法司法+普法”“优化营商环境+普法”的普治融合模式。通过确定更聚焦的普法对象,采用多元化的普法方法,整合丰富的普法资源,压实各级普法责任,推动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普洱市司法局大厅。王正明/摄)
同时,普洱市积极加强基层普法力量,成立多支专业普法队和行业普法队,建立普法专家库和志愿者队伍,实现每年不少于4轮次下沉普法,并完善村级相关法治力量配备,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普法工作队。
“四个一”化解人象矛盾,守护生态家园
普洱市作为野生亚洲象重要栖息地,人象矛盾突出。仅思茅区六顺镇,就有多个亚洲象种群活动,由此引发的人象冲突及“象损”纠纷日益严重。为化解这一矛盾,六顺镇创新推出“四个一”工作举措。
(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人象工作调解室正在调解人象纠纷。王正明/摄)
值得一提的是,六顺镇建立“大象食堂”食物源基地,分时段种植亚洲象喜食植物,设10个定向投食点,并建野外硝塘和瞭望塔。同时,开展替代种植,以茶叶、咖啡替换象群喜爱作物,在基地外围形成“无食物带”,减少人象冲突与群众损失。
为解决人象空间交叠带来的安全隐患,六顺镇遴选人员组建“预警队”,利用3S、无人机等技术及视频监控、“雪亮工程”前端,形成“天眼”,24小时跟踪野象,通过微信群和广播及时发布预警,保障群众安全。2022年9月,孙某误入象群象窝,预警队通过“天眼”发现后,联合相关部门成功解救。
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六顺镇成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及人象冲突调解工作室,定期排查人象矛盾纠纷,划分网格管理,定损员定损后,工作室工作人员协同象损当事人与保险公司协调赔付,并进行司法确认。同时,提前预警重大隐患,开展思想工作,化解矛盾于萌芽。工作室已为受灾农户争取象损赔付资金1755.99万元。
(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摆放警示牌。王正明/摄)
依托思茅区法院思茅港派出法庭,六顺镇挂牌成立“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站”,提供涉象法律服务,宣讲法律法规,与保险行业协会建立协作机制,保障人象权益。“四个一”措施实施后,亚洲象进村觅食“象损”减少,再未出现“象伤人”情况,人象矛盾有效化解,群众爱象护象意识提高,实现人象和谐共生。
践行团结誓言,擘画平安“枫”景
目前,普洱市宁洱县公安局磨黑派出所现有民警15名、辅警21名、设党支部1个、党员15名,多年来,该所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普洱市宁洱县磨黑司法所土地纠纷调解。王正明/摄)
据介绍,磨黑派出所围绕“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核心,打造党建品牌。通过“三好”机制强组织,挖掘红色资源,建好红色阵地;“五微”机制强政治,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淬炼警魂;“三考” 机制强队伍,考核实绩,提升治理能力。
针对矛盾纠纷,派出所搭建“您说我听”平台,培育“丽人调解室”品牌,落实“以奖代补”,评选“金牌调解员”。借助三调联动体系,与多部门“搭线”联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推动多元化解。构建“镇——村——组”三级网格,实施矛盾联调模式,建立下访、走访、接访制度,防范化解风险。2024年以来,治安类矛盾纠纷下降,未发生“民转刑、刑转命”案件。
(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丽人志愿调解工作室。王正明/摄)
磨黑派出所建立社区警务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联动机制,将党员民警辅警编入网格,推行群防群治模式,动员志愿队伍参与巡防。社区民警与志愿服务队伍开展隐患排查,宣传普法,创建“无发案村寨”和“平安示范点”。2024年,刑事案件破案率100%,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辖区治安良好。
为更好服务群众,派出所推出错时延时服务,线上做强“一网通办”等业务,线下做优“一窗通办”。延伸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措施,引资建设相关服务设施。以社区民警和志愿服务队伍为主体,主动上门服务,为群众节省费用,赢得群众支持。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筑牢和谐稳定根基
多年来,普洱市思茅区司法局龙潭司法所立足基层,抓好“排查、调解、普法、管控、回访”五大核心环节,维护辖区和谐稳定。司法所联合多方力量,深入村组排查山林土地、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线索,为化解矛盾奠定基础。
(普洱市思茅区司法局龙潭司法所法律明白人入村排查矛盾纠纷。王正明/摄)
针对不同类型矛盾纠纷,司法所推行“分类调解”模式。发挥村级力量化解一般纠纷,联动多部门调解复杂疑难纠纷。近三年,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5件。司法所将法治宣传贯穿矛盾化解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法律法规,培训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近三年,开展宣传活动30余场次。
司法所通过集中教育、谈心谈话等方式,把握矫正对象思想与生活状况,走访刑满释放人员,落实帮教措施。目前,社区矫正对象未出现脱管等情况,安置帮教对象底数清、情况明。司法所对已化解纠纷回访,防止反弹;对未化解纠纷跟进再调解,总结经验,提升工作质量。
(普洱市思茅区司法局龙潭司法所法律明白人入村普法。王正明/摄)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依托党建引领,围绕“银盐金驿・红韵磨黑”发展定位,创建“枫桥式”乡镇。镇党委构建联创联建格局,以“大岗位制”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党员亮承诺等活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教育。磨黑镇巩固“志愿磨黑”服务模式,发展壮大“丽人嬢嬢”志愿服务队,创立“丽人调解室”,探索1+3+N联调模式,提升群众自治能力。
同时,探索“法治磨黑”治理模式,镇村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建立领导干部包案下访制度,设立“您说我听平台”,探索群众工作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被定为云南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
普洱市在“八五”普法和法治建设中,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化解人象矛盾、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正以坚实步伐迈向“九五”普法新征程。(歹永聪)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