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张返程车票背后的法治春风

时间:2025-03-2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赵赢 杨琨

三月的云南丽江,阳光开始变得暖烘烘的,街边的柳树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到处都透着一股生机勃勃的劲儿。在这样的好春光里,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法院旅游专门法庭却迎来了一群满脸疲惫又焦急的人——13位外省籍农民工兄弟。他们手里紧紧捏着皱巴巴的工资条,那工资条就像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这事儿还得从2024年说起。那时候,13位农民工在丽江的一个建筑工地干活。他们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干活,顶着大太阳,扛着沉重的建筑材料,汗水浸湿了衣服。晚上收工的时候,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们心里想着,只要能多挣点钱,家里的日子就能过得好一些。

可谁能想到,工程完工了,他们却拿不到剩下的工资。包工头总是找各种借口拖着不给,今天说没钱,明天说甲方没结账。眼瞅着春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家里的地还等着他们回去种,家人还盼着他们寄钱回去买种子、交学费。没办法,他们只能再次从老家赶回丽江,打算到法院去讨个说法。

古城区法院旅游专门法庭接到他们的诉求后,马上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启动了“法庭+人社”联动机制,联合大家一起想办法,希望农民工的事儿能快点解决。

法庭很快就通知了工程项目负责人来调解。

调解室里,气氛有点紧张。农民工们一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自己的辛苦和包工头的不是。工程项目负责人却皱着眉头,不停地解释着自己的难处。承办法官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坐在中间,认真地听着双方的话。他们就像细心的拼图师,把双方的说法一点点拼凑起来,找出问题的关键。

法官让大家先冷静下来,然后开始仔细核对工资账目。同时,他耐心地给双方讲解法律规定,告诉大家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也帮忙从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慢慢地,原本吵吵闹闹的双方都安静了下来,认真听法官和工作人员讲解。

经过一番努力,双方的态度都缓和了下来。工程项目负责人承认了自己拖欠工资不对,愿意尽快支付。农民工们也理解了对方的一些难处,同意给对方一个支付的时间。双方达成了初步的调解协议。

不过,法官可没就此放松。他知道,有时候调解协议签了,钱却不一定能拿到手。所以,法庭当场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让这份协议有了法律效力。这样一来,如果工程项目负责人不按照协议支付工资,农民工们就可以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等一切结束,天已经黑了,墙上的时钟指向了8点。法官和工作人员都累坏了,但看到农民工们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觉得这一切都值了。农民工咧着嘴说:“我还以为这事儿得拖好久呢,没想到今天就能解决。我们赶紧去订车票,明天就能回家了。”

这13份工资,是农民工家里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家里的日常开销,也是法治给他们的承诺……

“群众的劳动报酬等不得、慢不得,我们多跑一步,群众就能少受点累。”这话听起来普普通通,却是法官一直坚持的工作原则。

近年来,丽江法院一直把维护劳动者权益作为重要民生工作抓好落实,不断强化各部门协作,想了很多办法来保护劳动者。法官用专业的知识和认真的态度,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接下来,丽江法院还会继续努力,通过总结经验,把工作做得更好,让劳动者能更方便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多做法律宣传,让更多的劳动者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从根本上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让劳动关系更和谐,让社会更稳定。(赵赢、杨琨、丽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古城区人民法院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