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步伐坚定从容,穿过岁月的长河,在法庭的庄严之中,用行动书写对法治的信仰。她们的声音铿锵有力,在辩论的交锋中,用理性与温情化解矛盾,为无数人点燃希望的火光。她们,就是法治路上的女性力量。
走近全国模范法官汤燕萍,聆听云南法院女法官的动人故事。
“被法律撞了一下腰”的初心
飒爽齐耳短发果敢干练,黑框眼镜后的双眸仿若藏着星河,温润的光芒中满是洞悉世事的睿智,身披法袍的汤燕萍步履匆匆穿过法院走廊,距开庭时间还有十分钟,她却转身奔向立案庭门口——一位拄拐的老人正焦急张望。“大爷,您跟我来!”她搀着老人走进调解室,顺手递上一杯温水。这样的场景,在普洱市思茅区人民法院已是寻常。
谁能想到,这位扎根基层32年的三级高级法官,16岁时在钢门窗厂统计室里,凝视着堆积如山的票据陷入沉思。她当时是以全省珠算季军、职高年级第一身份踏入社会的优等生,却在两个月后做出惊人之举——毅然放弃“铁饭碗”,重返校园追梦。在“工作包分配”的80年代,这个姑娘顶着质疑声浪,用三年寒窗淬炼出新的奇迹:以全科第一考取云南高等政法专科学校。“算是被法律撞了一下腰!”她笑着回忆。实习时,在大理市检察院公诉科参与办理的一起复杂案件,让她第一次感受到法律的庄严与力量。“当法官,居中裁判、守护公正”——这颗种子从此生根发芽。
望闻问切解千结的“名医”
思茅区法院的立案窗口,仿佛人头攒动的医院门诊大楼,老百姓带着纠纷难题前来“求医问药”,一句“我就要汤法官来办我的案子!”堪称每日必现的“高频金句”。在群众眼里,汤燕萍是位“法治中医”,善用“望、闻、问、切”化解矛盾。目光敏锐的她,总能从矛盾相关者的神情动态里,捕捉到关键线索;悉心倾听各方诉求,不错过只言片语中的情绪;通过巧妙询问,层层深入挖掘矛盾背后的复杂成因;凭借丰富经验与专业洞察,精准把握矛盾症结所在。
望:案件到手,她先“把脉”案卷,梳理争议焦点。开庭前夕,她亲自去接当事人,确保他们能顺利参与庭审,当送达文件遭遇退回难题,迅速转变思路,辗转多方联系村民小组长。
闻:倾听当事人诉求,哪怕情绪激动的指责也耐心听完。她办案,从接打电话开始,全神贯注,在一来一往的沟通间,迅速开启与当事人的深度交流,精准捕捉矛盾焦点。
问:走村入户调查,茶山、工厂、社区都是她的“诊室”。偏远茶山上,汤燕萍不惧山路崎岖,穿梭茶树间,耐心调解、倾听诉求。社区里,物业与住户因物业费起纷争,她深入居民中,于小区树荫下,细究来龙去脉,一心只为化解矛盾。
切:“对症”“开方”,或调解疏导,或当庭判决,总能“药到病除”。庭审现场,汤燕萍思路格外清晰,一句“辩论时已提观点不必再陈述,还有别的意见吗?”巧妙把控节奏。面对复杂的房屋装修纠纷,她引导庭审如行云流水,兼具游龙美感与庖丁解牛之利落,最终成功调解,令棘手难题迎刃而解。
汤燕萍曾成功调解一起因商铺权属争议引发的共有物权纠纷。涉案房产为原被告五年前共同购置的三层自建房,因合同条款不规范导致30平方米商铺归属不明,昔日合作伙伴为此反目情绪激动,甚至考虑变卖共有资产。面对复杂案情,汤燕萍突破常规审理模式,携团队实地勘查混合型房产结构,发现争议区域已在不动产登记中明确为双方各占50%产权。
“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首先要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汤燕萍在涉案商铺门前通过三小时谈心,抽丝剥茧了解到当事人不仅是商业伙伴,更是同乡挚友,当年基于信任未明确划分经营区域,市场波动放大了日常摩擦。找准症结后,汤燕萍实施“三维调解法”:以创业往事唤醒情感共鸣,释法说理,向双方当事人详细解释了共有物分割的原则和方法,借测绘数据测算最优分配方案。经过现场调解,最终达成创新性解决方案:即在现有门面的基础上,由被告再划出20平方米面积给原告使用。签署协议时,当事人感慨道:“多亏汤法官既讲法理又讲情理,保住了我们的房子,更守住了二十年的情谊。”
司改中“重披法袍”的先锋
汤燕萍,一个总是带着温暖笑容、眼神中透露出智慧光芒的法官,她的名字在当事人中口耳相传。尽管身为政治部主任时,她并不能直接审理案件,但那份对法律的热爱和对公正的执着却从未减退。
2016年,司法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思茅区法院,汤燕萍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抉择。作为改革的先锋,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政治部主任和党组成员的职务,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法官入额考试,重新穿上法袍,成为一名普通的员额法官。有人调侃说:“这下可好,改革把自己也给‘改’进去了!”
命运总是偏爱那些勇于奉献、不懈奋斗的人。虽然10多年没有审理过案子,但汤燕萍凭借着对法律的深厚功底和对审判事业的无限热爱,迅速适应了新的角色。她加入了精审团队,不仅自己办案“稳准快”,还热心地带着新人一起成长,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审理案件。
当被问及办案的秘诀时,汤燕萍只是笑着摇了摇头:“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只要喜欢,就可以去做。法律是公正的,审判是神圣的,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实践,就一定能够做好。”
汤燕萍的话语朴实,却道出了她对审判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法官的担当和奉献,也看到了一个奋斗者的坚韧和勇气。
2020年,37户茶农因茶厂拖欠茶叶款陷入困境。“汤法官,全家就指着这笔钱活啊!”面对茶农泛红的眼眶,她带着团队三上茶山,摸清产销链条。调解桌上,她掏出一饼老茶:“这是我从茶农家买的,他们说您十年前也和他们一样走街串巷卖茶。”老板红了眼眶。当晚,37张欠条化作现金,有茶农捧着钱哽咽:“汤法官,您比普洱茶还暖人!”
“如我在诉”的温度
“办案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而是有温度的生活。”这是汤燕萍常挂嘴边的话。
在一桩激烈的离婚纠纷案件中,男方情绪激动,甚至扬言“如果法庭判决离婚,就同归于尽”。面对这样紧张的局面,汤燕萍并没有急于推进庭审程序,而是选择在庭前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耐心的调解与心理疏导。
她温柔地引导双方回忆往昔,轻声问道:“还记得恋爱时他冒雨为你送药的情景吗?”说着,她翻出了夫妻俩珍藏的老照片。这些充满温情记忆的照片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夫妻俩内心深处的情感之门,两人不禁潸然泪下。
在她的悉心劝解和真情感召下,夫妻双方最终放下了心中的怨怼与不甘,选择了和平分手。男方也主动承担起孩子的抚养费,为这段曾经的婚姻关系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对留守儿童小阳,她更像一位“法官妈妈”。为争夺抚养权,父母将孩子弃之不顾。她5次开庭,联合关工委、教育体育等部门,最终把孩子送进课堂。“看到小阳背书包的样子,比办100个案子都值!”她眼里闪着泪光。
“揉茶育人”的传承
“我师父常说办案就像制普洱茶,茶叶要揉捻到位才能出香,案子也是要揉碎了才能解心结。”年轻法官刘思陶感慨道。2022年,“汤燕萍法官工作室”成立,她带着团队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夜校,一年调解1777起纠纷,486件当庭履行。
新人办案忐忑时,她总说:“别怕,我兜底!”一起合同纠纷庭审陷入僵局,她悄悄写下纸条:“试试从违约责任切入。”最终,年轻法官顺利完成了调解。如今,她带的8名徒弟中,4人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员额法官。
“法治沃土”的耕者
32年,4767起案件,99.52%的结案率,零错案、零上访——这是汤燕萍交出的答卷。有人问背后的诀窍是什么,她指了指办公桌上那些泛黄的记录着每起案件的“诊疗笔记”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群众的急事一刻也不能忘。”
夜幕降临,法院走廊的灯渐次熄灭,她的办公室仍亮着。桌角摆着一盆兰花,幽幽清香中,她伏案撰写次日庭审提纲。乳白色羊毛衫衬得她愈发清瘦,但握笔的手坚定有力——那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力量。
“做法官,要对得起胸前的法徽。”她说这话时,眸子里映着星火,仿佛能照亮整片茶山。(赵赢、宋亚茹/文、马丽莉、赵俊/摄影、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思茅区人民法院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