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肥东县5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行动,精心打造丰富多彩的 15分钟课间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享受阳光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虎山路小学,下课铃声一响,伴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孩子们三五成群奔向操场或楼道区角,玩着跳皮筋、羽毛球、抽陀螺、“萝卜蹲”、滚铁环等各种有趣的项目,校园内活力四射,春意盎然。据该校校长娄向阳介绍,为了达到寓教于乐、强体益智的目标,学校从2024年秋季学期就开始尝试落实课间15分钟,虽然只是延长了5分钟,但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特别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操场的一侧,四年级的茆浩然正灵活地转着呼啦圈,额头上已微微出汗。“别看见他是个小男生,呼啦圈转的不比女生差。”体育老师郑亚岚说,这些常见的体育游戏,孩子们都有习练过,很容易上手,但时间长了,就会感到乏味。“我们就变着花样玩,比如踢毽子,比数量,男生一般情况下都踢不过女生。于是根据男孩子们的建议,第二轮比比踢的高度、远度,这样一个班的孩子们都能玩起来,非常受欢迎了。”
肥东县虎山路小学的孩子们在课间15分钟里乐享“呼啦圈”带来的乐趣。
在为民学校副校长侯青霞看来,落实体育运动不少于两小时要求,是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大事。为此,学校制定具体的事实施方案,充分调动现有师资力量,采用“班主任+体育老师”协同联动、科任老师辅助等方式,认真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每个课间足量安排15分钟让学生充分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准备好了哦,音乐起!”在教学楼前,四年级1班班主任张娜带着孩子们玩“抢凳子”游戏。“耶!”最终,经过多轮互动,“胜出者”抢到了最后一个席位,喜笑颜开。
肥东为民学校的孩子们在课间玩“抢凳子”游戏
“以前就是集中做做广播操,打打乒乓球,孩子们还没热身,10分钟就过去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活动内容不丰富、场地受限是个大问题。作为学校负责人,校长娄向阳带领学校一班人研究方案,决定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在花坛周边、楼层廊架过道等区域设置课间游戏区,化整为零,打造‘地面游乐园’。这些区角游戏大多以方格、圆圈、数字、字母等形式。”娄向阳指着地面的“大圆弧”说,这个游戏可以投掷沙包,比如投到最远处中心区域的数字“10”,就是“正中靶心”,最精准的,有些挑战性。“看到孩子们身体微微出汗,眼里有光,校园里处处是笑声,的确充满了活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课间”也有“大能量”。在游戏设计上,虎山路小学巧妙地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力求让学生在轻松的玩乐中获取知识。据虎山路小学副校长胡莉莉介绍,“萝卜蹲”游戏内容添加了天体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游戏时认识宇宙星球;“水果篇”符合低年级儿童,引导普及各种水果特点;“钢琴键”游戏则借助音乐节奏互动,帮助学生记忆汉语拼音,提升语言学习能力。“智慧大挑战”游戏以棋盘形式呈现,设置了学科挑战、习惯养成、交通安全等多样化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突围游戏”融入防溺水安全教育,通过团队协作和策略思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我们根据不同学段开设了不同体育运动,如一至三年级是跳短绳、踢毽子、跳房子、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等,四至六年级是跳长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打篮球,体育游戏安排了益智类的成语接龙、猜谜语、脑筋急转弯、你画我猜等,还有趣味类的木头人、击鼓传花、抢凳子、丢手绢、两人三足、袋鼠跳、拔河比赛等,孩子们非常喜欢。”侯青霞如数家珍。
据了解,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肥东县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认真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其中每天一节体育课、上午开设一次大课间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下午开设一次大课间,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充分激发体育运动新活力,持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新学期,各个学校把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每天至少3个小课间。这样算下来,孩子们每天在校园里的运动时间至少两个小时。”肥东县教体局基教科负责人说。(昂卫明)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