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边境的晨雾中,G678国道蜿蜒如银链,串起9个民族村寨的炊烟。云南德宏盈江边境管理大队勐弄边境派出所的藏蓝身影背负着“红石榴”警务背包,将10公斤重的春天,播种在海拔2500米的大山深处。
勐弄边境派出所针对辖区特点,探索成立了“红石榴背包警务队”,把“警务背包”变成服务群众的“百宝箱”,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背包里的生命图腾
万亩杜鹃花山见证过红色急救包绽放的奇迹。当游客不小心扭到脚,止痛喷雾剂在花海间织就生命之网,药瓶折射的光斑照亮第38次救助的刻度。
在傈僳寨的晨霜里,便携打印机吐出的户籍证明还带着余温,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终于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回响。“以前要坐45分钟的车,到乡镇才能办理;现在不用出门就可以办理……”老阿妈的叹息化作水汽,凝结在民警挂在胸前的“红石榴”背包警务队绶带上。
火塘边的年轮
傈僳族火塘跃动的光影里,《边境管理条例》在傈僳语中舒展枝叶。老族长烟斗明灭的节奏,应和着民警汗珠砸落法典的声响。58场普法宣讲的余温,此刻正在2000多个胸膛里共振。
当界河对岸的耕地纠纷随季风越境,傈僳头人熊五的刻刀与民警的执法记录仪达成默契。第13块“刻木记事”界碑诞生的瞬间,古老盟约的木纹与现代法理的经纬完美重合。那些深深浅浅的刻痕里,沉淀着戍边民警自学民族语的无数长夜。
在女孩阿娜的课本里,半片枫叶标本标记着重返校园的秋天。失学半年的光阴,民警张金凯奔走23次换来的入学通知,如今化作“普法小宣传员”绶带上的晨曦。
边疆月光的巡林者
边关弯月掠过森林冠层时,月光映照下的银色经纬,走私者的片尾曲悄然而至。第5起案件的赃物在月光下显形,戍边民警已悄然改写百年密林的地下交通图。
子夜的鸟鸣声惊醒23号界桩,将边境偷渡者的恐惧具象化。当手电筒的光束钉住6个战栗身影,民警的执法记录仪为2024年最后一页日历记录着平安。每一次打击违法犯罪时心跳,与民警的巡逻步频共振成边疆安眠曲。
戍边民警的鹰眼下,用树枝圈出地上的诡异凸起。两指捻起半融的牛粪,玉米秸秆残渣在月光下泛着不自然的油光。泥土上的楔形印记延伸向边境要道,黎明破晓时,被阳光刺破,不法分子在民警的蹲守下一一现形。
不冻的春天
当跨国婚姻纠纷的阴云压境,多元式移动调解在国境线展开。傈僳汉子们别在腰间的黄铜弩弓,与房屋内的《跨境婚姻条例》构成奇异和弦。深夜调解成功时刻,早该失传的《劝和调》突然从语言数据库苏醒,在调解协议书按下指印的瞬间,与界河涛声融成史诗韵脚。
站在23号界碑前回望,边境线已生长出新轮纹。调解成功率98%的曲线里,折叠着108次背包警务的风霜;99%的安全感指数中,凝结着1000人次上门服务的温度。当100%的民族团结满意度化作山鹰翅尖的气流,界桩党课的党旗正在云端舒展。
暮色中的派出所亮起红蓝星光,磨损的背包裂开朱砂纹,恰似熟透的石榴籽。山风掠过万仞关下的万亩杜鹃花,G678国道在边境线上书写永恒:所谓固若金汤的边关,原是无数个负重前行的春天,将石榴花的赤诚烙进大地年轮。(杨济宇、盈江边境管理大队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