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民营企业座谈会,让民营经济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三个没有变”,会议再次给广大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是绕不开的话题。近期,深圳、杭州、南京等地的高层会议,都对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作出部署。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合肥提出一个新颖的表述:“一体抓好‘狭义’和‘广义’的营商环境,营造人人、事事、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广义”的营商环境,是近年来合肥官方首次提出的表述,外地也极少提及。什么是“广义”的营商环境,合肥为什么要一体抓好?
从“制度”到“感受”:
营商环境的延伸
连续8年在春节后召开营商环境大会的上海,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这一次,上海特别把企业“感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写进文件标题之中。
营商环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营商环境,其实也与“感受”有关。
我们通常所说的营商环境更多指向制度方面,即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所界定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
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拿地即开工……这些耳熟能详的改革举措都属于此。打开上海的“随申办”、浙江的“浙里办”、安徽的“皖事通”,诸多涉企制度性事项一个APP就能搞定。
广义的营商环境则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除上述制度之外,还包涵宏观经济、人力资源、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地方影响企业投资和经营行为的各种客观条件的总和。
合肥在部署抓好“广义”的营商环境时,还特别提到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天蓝水清的生态环境、好人辈出的社会环境等。
无独有偶。在湖北省日前发布的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中,“和谐宜居的社会生活环境”被列为重点打造的六大环境之一。其内容包括新增学位、停车位、充电桩,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等,显然也已经跳脱于“狭义”的定义之外。
这些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信息,都是营商环境的扩展延伸。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
“环境”的好坏,难以做成精确的报表,却能形成一种深切的感受,影响着企业家、创业者们的投资抉择。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名声,是一个地方长期的积淀,也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这是营商环境工作的一种深化和细化。”安徽大学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仁发教授表示,“原来企业关注地方能提供什么政策,现在政策优势已经不明显了,企业在意的是微观感受,是更宽松、更友好、更精细的环境或服务。”
评价合肥的三个关键词:
人人、事事、处处
评价合肥“广义”的营商环境,可以从“人人、事事、处处”三个关键词入手。
人人——文明底色与专业担当。
“好人”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风向标。2024年,合肥有多人入选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参加过700余次救援的苏琴,托起困难学子求学梦想的“气球姐姐”彭霞,冷水中勇救落水儿童的曹礼芳、黄建军。一个个凡人善举,彰显城市文明温度。
中国好人安徽多,城市好人合肥多。数据显示,合肥市共有中国好人205位,位居全国前列;安徽好人226位,位居全省首位。
干部是影响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合肥的干部队伍,素以专业、干净、担当著称。河南一市市委政策研究室在剖析合肥模式时称,合肥打造了一支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的“政府投行队伍”。
对此,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感同身受。无论是当初的纾困解难,还是如今的发展壮大,蔚来汽车都离不开合肥干部的担当作为。他评价说:“合肥的干部特别专业,对当地产业发展思路清晰,对金融支持等各种政策十分精通,甚至会帮助企业打通下一步发展路径。”
事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春节前,合肥市发布关于征集优化营商环境意见建议的公告,欢迎各类经营主体、社会机构和广大市民朋友,提出具体问题与意见建议。
尊重企业意见、为企业着想是一贯作风。合肥连续6年出台《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制定实施800多项改革举措。
开办企业“一日办结”、开设“12345为企服务专席”、推行“免申即办”微改革、设立长三角“远程虚拟窗口”、实现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高效办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大小事,合肥都在用心用情、办快办好。
真心换真心。连续两年,合肥获评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全国十强城市。
处处——自然与创新的双重魅力。
从自然环境来说,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周边群山环绕、峰峦叠翠,市区地势平坦、河湖密布,合肥可以说既得山水之秀,又享平原之便。
从城市建设来说,老城区“翡翠项链”别有韵味,新片区CBD现代时尚。科创资源密集布局,高新企业铺天盖地,又让这里充满创新的活力。
“合肥科创资源多、产业配套完善、政府也比较‘有为’,城市整体竞争力较强。”杨仁发表示。
花香蝶自来。2024年,合肥新增经营主体31.5万户、总数达178.7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829户、创5年来新高。
合肥的深意:
竞争突围与培育土壤
抓好“广义”的营商环境,用意何在?
一方面,聚力“双招双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往前赶的目标。
2024年,合肥打出“双招双引”新攻势,全年新招引项目1509个,协议投资额超6200亿元,项目数、协议投资额同比增长率均超15%,创近5年新高。
成绩可圈可点,但船到中流浪更急。2024年,合肥GDP13507.7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19位。第17~22位之间,经济总量相差不多、城市位次常常调换,是万亿GDP城市竞争最为胶着的区间。前有标兵奔跑,后有追兵紧随,若想争先进位,关键要靠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
此时,将格局打开,从更广域的范围出发,系统提升政策举措、基础环境、城市美誉度,增强竞争力、吸引力,可谓正当其时。
另一方面,为企业生存发展培育更好的土壤。
民营经济占合肥GDP半壁江山。2024年,合肥市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发明专利授权量,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
一体抓好“广义”的营商环境,正是激发企业信心,鼓励大家扎根合肥、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25年,合肥将升级优化营商环境7.0版,打响“合心合意”政务服务品牌,高标准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让企业和群众在舒心高效办事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改革的实效。
看见更好的合肥,这是一位“上进生”的深切渴望。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