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4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政法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扣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确定的“151”工作思路和州委政法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立足西双版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政法工作新任务新要求,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服务能力提升、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和提升政法队伍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以实绩实效推动政法工作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这一年,全州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跃升至98.32%,连续2年位居全省第二,平安西双版纳、法治西双版纳建设持续迈上新台阶。
数字赋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如何更好更快地发现、防范和处置矛盾纠纷是一个地方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
2024年6月,家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弄枫街道某小区的群众李先生通过手机扫码上报矛盾纠纷,解决了邻居老人长期喷洒白蚁药带来的困扰,其在接受曼弄枫综治中心电话回访时这样评价解纷过程:“方便快捷”“不用来回奔波”“不易引发邻里矛盾”。在西双版纳州,群众得以足不出户化解矛盾纠纷,得益于以信息化支撑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州委政法委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搭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要求,强化顶层设计,深耕基层治理,用5年时间研发并更新迭代“平安版纳”基层治理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化应用层级、部门、行业壁垒,形成纵向贯通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和基层网格,横向联通225家州、县成员单位和711家乡镇中心站所的高效在线治理体系,实现行业部门信息互通、工作联动、问题联处,为数字赋能治理奠定了技术支撑体系的基础。
针对信息化支撑下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健全完善78个机制制度,重塑了工作流程,规范了排查感知、发现上报、研判分析、分流交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结果回访等系统流程,实现全流程纪实和点对点精准调度,使工作权责更加明晰、责任监督更加有力,让有权责的人干好“该干的活”,有效解决了基层“小马拉大车”、行业部门缺位等难题。
依托“平安版纳”基层社会治理平台,西双版纳州着力强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让综治中心充分发挥核心枢纽作用。针对基层综治中心力量不足、职能虚化的问题,以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推动解决乡镇综治机构编制问题,配齐配强乡镇级综治中心力量,并重新界定各级综治中心职能,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综治中心分析研判、分流交办、跟踪问效、督办倒查等能力,推动责任层层压实。
一组数据为2024年度西双版纳州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理写下生动注解:矛盾纠纷感知录入率提升102%,案事件处置平均时长由7天缩短至1天;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分别下降33%、34%;法院民事案件下降17.64%。
聚焦重点,推动法治服务再提升
2025年1月22日,西双版纳州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双版纳调查队联合公布:2024年西双版纳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总量迈上900亿元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优质法治服务保障是前提。
2024年,西双版纳州政法机关紧紧围绕法治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把握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属性,持续提升法治服务能力,以高质效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针对大量行政案件涌入司法程序以及行政案件办理过程中反映出的执法水平不高、依法行政能力不足等问题,西双版纳州委政法委联合州委依法治州办,创新评查5类重点行政案件,以问题为导向对政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法办案进行“把脉问诊”,分析“病理成因”,开出“整改良方”,推动政法、行政执法部门完善19项机制制度,助力法治政府建设。审判机关积极服务“两城两区”建设及边疆安全稳定大局,通过抓实“营商环境创一流年”活动,立足审判职能高效化解商事纠纷1万余起。检察机关发挥“四大检察”职能,强化数字监督,刑事检察监督成效显著,监督撤案及纠正侦查违法分别上升205.77%和60%。公安机关围绕“打击、防范、管理、控制”四维布局,在房地产领域依法解冻企业资金约332.96万元,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司法行政机关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法律服务体系,提供1.9万余件法律服务,精准回应各类法律需求。
数据显示,西双版纳州2024年执法满意度达95.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4个百分点。数据的背后,是西双版纳州政法机关积极践行司法为民理念,以高质量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诸多生动实践,透过这些实践的大小“窗口”,法惠民生真实可感:州、县两级交警部门坚持以“送考下乡”服务为载体,解决乡镇农村、边远村寨群众“考证难”的问题;2024年8月,勐海县人民检察院先后奔赴勐海镇、勐遮镇、布朗山乡,对4件刑事案件的4名困难当事人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共计21万余元);2024年9月,景洪市人民法院举办执行案款集中发放活动,共发放664笔执行案款,总金额达18666096.26元……
综合施策,维护边疆地区更安稳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先后报道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极边第一村”——龙利这个地处中缅边境、仅有60户村民的边境小村,曾是打洛镇最穷困的地方之一。如今,该村一年接待10余万名游客,“推窗即美景,庭院花草香,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桃源美梦”在这里触手可及。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国境线长966.3公里,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如何实现边境一线长治久安?龙利村的“美丽蝶变”,是西双版纳州边境地区综合治理成效显现的一个缩影。
2024年,西双版纳州委政法委秉持“以社会面强带动边境线稳固”的工作思路,多举措提升边境地区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统筹推进重点村寨综合治理,实现重点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1.7%、2.5%,村民参与跨境犯罪下降56.4%。
针对边境地区综合治理质效不高、村寨治理力量弱等问题,健全完善边境地区综合治理权责体系,压实“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管边控边责任,把强边固防的“神经末梢”延伸到边境最前沿。施行党政职能部门帮扶边境村寨、抵边村寨与边境联防所“双挂联”机制,为村寨基层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凝聚力量,形成强边固防“一盘棋”工作格局。
为提升跨境违法犯罪打击质效,按照“法律宣传在先、行政执法跟进、刑事司法兜底”及“宽严相济”原则,坚持防范为先,强化行刑衔接,统筹推动各级行政部门主动介入,强化对跨境违法犯罪各环节的打击力度。组建少数民族普法宣传队深入重点村寨,以更具“贴合性”的宣传模式将法律知识和政策法规定向投送到群众身边,实现普法宣传多形式、全覆盖。据统计,西双版纳州2024年涉边案件和抓获人数分别下降31.3%、34.5%,实现以社会面治理带动边境一线持续稳固。
凝心铸魂,打造政法队伍硬实力
自2024年伊始,学习英模崇尚英模争当英模的氛围在西双版纳州日益浓厚,政法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竭诚奉献的先进典型:勐腊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荣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称号”;景洪市人民检察院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州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长罗强、警令部副主任黄勇被记个人一等功……据统计,全州政法机关68个集体、225名个人获州级以上表彰,通过一系列典型选树,政法干警荣誉感持续提高、精气神愈加充盈。
锻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是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24年,西双版纳州委政法委紧盯基层政法队伍素质建设,以党纪学习教育为牵引,开展“转作风强素质提质效促发展”主题年活动,实施干警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强化政法委领导班子授课制度,举办政治轮训46期,政法讲堂和同堂培训参训数7815人次,干警能力持续提升。
围绕派出所、司法所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反映出的治理能力短板,在全省率先开展对基层派出所和司法所执法司法专项检查,精准发现并整改一批问题案件线索和突出问题,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执法满意度。
聚焦政法领域难点问题,连续6年对全州政法机关开展政治督查,深入查找政法机关在服务保障中心工作、职能作用发挥、服务群众、队伍建设方面的差距与不足。对4家政法单位开展政治督察及“回头看”工作,同时,将案件评查、执法司法专项检查与政治督察融合、有效贯通,注重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分析研判和系统施治,抓实整改落实“后半篇文章”。
此外,健全干部协管,建立优秀政法干部库,推动政法干部跨部门、跨层级交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提拔重用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31人,晋升166人,队伍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显著增强。
中流击水逐浪高,奋楫扬帆再启程。2025年,西双版纳州政法机关将坚持务实笃行、守正创新,以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西双版纳建设,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好政法工作现代化的西双版纳篇章。(段健)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