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市科技局印发《合肥市高水平孵化器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9年新培育不少于20家高水平孵化器。
方案中提出,高水平孵化器将从基础服务向专业服务、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从孵化链条向厚植生态转变。因此,对于建设高水平孵化器的主体,方案中提出了三项明确要求:
建设主体要具备专业视野、领军人物和投资能力。如要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量子信息、下一代人工智能等“6+5+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体系发展前沿方向和重大需求,领军人物要长期从事孵化、管理、投资等相关领域工作,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和号召力等。
对于被纳入高水平孵化器建设布局的载体,合肥将给予连续5年总计不超过3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可享受科大硅谷政策支持等,按就高不重复原则执行。
高额的资金支持,也对高水平孵化器给予了更高要求。方案对高水平孵化器进行了“精准画像”,要求经过5年建设,高水平孵化器应达到产业赋能能力强、孵投联动能力强、企业服务能力强等要求。
方案中,“强”并不是笼统的形容词,而是有了更为具体的指标。
如要达到“产业赋能能力强”,高水平孵化器建设载体要专注1-2个产业领域,发现、筛选一批前沿性、颠覆性、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和人才,提供专业化、品牌化的孵化服务;要达到“孵投联动能力强”,则要求建设载体单独或与市科创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等政府基金,社会基金合作设立早期硬科技投资基金,基金应在建设期前2年内完成设立,总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风险容忍度不低于50%等;要达到“企业服务能力强”,则要求建设载体提供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硬”服务及高水平技术筛选、工业设计、创意设计、供应链和产业链资源链接等“软”服务。
此外,方案中提出,高水平孵化器必须“专业高产”,至少围绕专注领域引育企业60家,其中国家高企不低于30家、专精特新企业(包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不低于5家等。
合肥计划到2029年,通过招引市外优秀孵化机构,提升本地孵化机构能级的方式,新培育不少于20家高水平孵化器,联动引育10000家科技型企业在肥落地,孵化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家上市企业,力争实现国家级孵化器县(市)区、开发区全覆盖,成为全市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