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合肥市已设立1345只社区(村)慈善基金,这些基金如同1345个“爱心蓄水池”,筹集善款2723万元,汇聚着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与力量。通过这些“爱心蓄水池”,合肥市打造了“一米阳光助残”“慈善助老”等744个特色项目,服务群众超20万人次。
从政府“独奏”到社会“交响”
日前,蜀山区南七街道82岁的独居老人陈谷珍在社区心愿墙上写下“希望有人来聊聊天”的愿望。很快,专业社工和志愿者便主动上门,不仅送来温暖的陪伴,还为老人安排了免费体检。
这温馨的一幕,是市民政局与市慈善总会联合打造“四善一体”社区慈善生态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市民政局与市慈善总会联手开创出独具合肥特色的社区慈善新模式——“四善一体”。该模式通过构建“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项目+社区慈善类组织+社区慈善人才”的综合体系,打造社区慈善服务综合体,确保慈善资源在社区中畅通无阻地流动。
微项目精准满足多元需求
聚焦“一小一老一困一残”等重点群体,合肥通过微公益创投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社区服务项目。
从渐冻症患者的“呼吸照护包”到外卖骑手的“10分钟充电驿站”,这些“小而美”的微项目如同慈善毛细血管,精准渗透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
在庐阳区双岗街道,“锦瑟年华”大学生志愿队利用专业知识为独居老人改造智能家居;肥西县绿锦社区的“时间银行”里,低龄老人通过照顾高龄老人来兑换服务时长;庐阳区四里河街道的慈善市集通过直播带货打开残障人士手工艺品销路。
专业力量催化社区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发展社区慈善组织,推进街镇慈善志愿服务联合会建设,实现市、县、镇三级慈善组织全覆盖。
目前全市已经构建起“专业社工+社区能人+志愿者”的三级人才梯队,全市持证社工达12146人,培养社区慈善骨干1500余名。通过社工学历提升计划、“慈善劝募员”认证等培育体系,受助者与助人者的身份转换正在合肥市多个社区生动上演,持续释放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居民慈善参与率已从3年前的18%提升至46%,“日行一善”渐成市民生活的新常态。当前,合肥正推动慈善事业实现三重跨越: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建转变,从节日关怀向日常浸润延伸,从物资救助向治理创新升级。
(责任编辑:沈晔)